


《自然》(2020.7)
COVID-19大流行如何減少碳排放
截至6月,COVID-19大流行導致全球碳排放量削減了8%以上,但隨著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封鎖措施終結,全球的能源消耗已在逐步回升。關于碳排放量的研究報告一般是每年公布一次,但由于疫情引發的社會和經濟沖擊,人們對實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趨勢有了更多了解的興趣。基于衛星觀測數據和全球400多個城市的車輛導航系統收集的交通數據,碳排放量的統計研究得出結論為:與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前4個月的全球碳排放量減少了10多億噸。另外,研究人員還預測,2020年全球的年碳排放量會比去年下降4%~7%,這將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下降幅度。
《觀點》(2020.6.21)
意大利民眾對新冠疫苗有疑慮
當地時間6月20日,意大利米蘭圣心天主教大學多學科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最新民調稱,意大利41%的民眾擔心疫苗的安全性,并表示若疫苗研發成功,不會接種新冠疫苗。圣心天主教大學多學科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于5月12日至5月18日期間,對意大利1000名來自不同地區的人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以了解民眾對新冠疫苗的看法。民調結果顯示,接受問卷調查的受訪者,無論是北部疫情嚴重地區的居民,還是中南部地區的民眾,對新冠疫苗和以往的其他疾病疫苗抵觸情緒基本類似,超四成的受訪者對疫苗的安全性表示擔憂,認為疫苗會對人體產生較大的副作用。在問卷調查中,41%的受訪者表示,不會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或介于可能和拒絕接種之間。意大利中部地區的受訪者,持此種觀點的比例最高,達到了43%。參與調查的研究人員指出,意大利民眾對各類疾病疫苗的抵觸情緒由來已久。
《每日鏡報》(2020.7.14)
千年來,人口規模將首次“開始萎縮”
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預測世界人口在2064年前會從現在的78億增長到97億,然后在22世紀來臨之前縮減到88億。由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資助的研究團隊對少子化趨勢進行了分析,發現日本、泰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23個國家的人口在將來有可能會減半。未來,由此引發的勞動力缺失可能會讓經濟重心從亞歐國家轉移到人口增速較快的非洲和印度。福爾薩特教授表示,從減少碳排放和緩解生物圈壓力的角度來說,人口減少無疑是一件好事,然而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勞動人口減少和納稅負擔增重問題也不容小覷。
《國家地理》(2020.7.14)
毀滅性的流行病如何改變我們
伴隨著人類的繁衍,傳染病的陰影無處不在。它們給我們上的重要的一課,是在危險過去、生活恢復平靜后也要牢牢記住它們。像COVID-19這樣的新的傳染病再次提醒我們,人類之間彼此感染是多么容易,尤其是那些相愛的人。對傳染病的恐懼把我們分開了,病人常常悲慘而孤獨死去。最重要的是,新的大流行病提醒我們,我們是多么地依賴于一小群勇敢的人,那些冒著生命危險與疾病作斗爭的人。這些人往往因為不夠完美、過于平凡,而不符合我們對傳統英雄的想象。但正是他們愿意無視傳統思維,從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線索中學習,傾聽意想不到的聲音。
《旁觀者》(2020.7)
美國經濟最壞的情況
自新冠疫情暴發的數月以來,美國公民們都見識了它對經濟的驚人破壞:供應鏈斷裂、失業率創新高、中小企業相繼破產……這有可能把美國拖入經濟衰退的深深泥澤中。同時,疫情對經濟還有另一個威脅。它潛伏在大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而且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想象一下,某一天早上你起來,發現金融系統已經崩塌。你可能覺得這發生的可能性不大,但2008年金融危機還恍如昨日。如今,我們可能正處于另一場經濟崩盤的懸崖邊上,而這次危機可能比2008年有過之而無不及。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