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多多
精致的妝容、優雅的舉止、細致的講解……每天晚上,24歲的熊萍萍都會在酷狗繁星直播間打卡上班,推銷各種名牌的吉他、尤克里里、鋼琴等音樂器材。
“今年就業形勢嚴峻,我找了幾份工作都不合適,電商主播為我打開了就業之門。”6月,熊萍萍剛從藝術院校畢業,便加入了廣州燃夢年華文化有限公司,成為了一名電商主播。現在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時,月收入上萬元。
應屆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疫情影響、經貿下滑等多重因素的疊加,著實讓今年的就業季“難上加難”。5分鐘賣掉上萬支口紅、一天引導銷售額輕松過億元,不斷刷新“帶貨”紀錄的電商主播職業,意外成了應屆畢業生向往的新職業之一。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從生鮮電商、直播“帶貨”,到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包含越來越多靈活就業方式在內的“新就業形態”逐漸走向臺前。據統計,目前我國包括零工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數以億計。
何為“新就業形態”?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說:“新就業形態指的是新一輪工業革命帶動的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這種就業形態伴隨著互聯網技術進步與大眾消費升級,呈現去雇主化、平臺化的特點,它的靈活度更高,例如網約車司機、外賣送餐員、代駕等職業都是。
今年年初,人社部等多部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16個新職業,網約配送員、全媒體運營師等正式入列“360行”。毋庸置疑的是,這些新職業格外受年輕人歡迎。有人喜歡其工作節奏,有人看準行業機遇,有人期待職業躍升。以主播為例,陌陌曾發布報告,從事主播的群體非常年輕,90后主播占68.4%,21%的職業主播月收入超過萬元。
“新就業形態”的發展潛力,更是不容小覷。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中,王一鳴委員在發言中提到,在今年1月20日至3月30日疫情嚴重階段,僅一個平臺企業的新注冊騎手就逆向增長了45.78萬人。另據報道,疫情下直播行業招聘需求同比逆勢增長1.3倍。
對于當下面臨巨大就業壓力的畢業生而言,“新就業形態”無疑開了新的大門。
23歲的李佳樂是安徽大學的一名應屆畢業生,在校期間,他已經當了3年“雇主”:2017年他與合伙人創立了第一家公司,開發出提供拿快遞、送外賣等“跑腿”服務的APP平臺。
受疫情的影響,2020年李佳樂的“跑腿”服務也受到一定限制。但在相關政策和市場引導下,他的公司很快調整了業務方向,轉向知識付費。“我們聘請數十位創業、就業、考研、保研等領域的‘大牛來錄播或直播課程,分享學習、求職、創業經驗,再通過APP賣課程,目前公司月盈利3萬元左右。”
“一朵云起,萬家復工”“360行,行行可5G”。今年全國兩會剛開幕時,習近平總書記就關注到了“新就業形態”——“要順勢而為,補齊短板。”在全國兩會閉幕的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又提到了“新就業”——“不僅要采取更多的扶持政策,而且要采取措施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條條框框,讓更多的新就業崗位成長起來。”細觀我們周圍,短視頻創作者、共享員工、公眾號博主……目之所及,有更多“新就業形態”在醞釀、成長。
對于應屆畢業生而言,如何挑戰“最難就業季”?李佳樂這樣回答:“我們是被科技賦能的新一代人,哪怕專業所學是人文社科,亦可大膽嘗試網絡平臺去就業和創業,說不定會成為數字時代下的另一個‘超級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