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柯
如果你一直盯著一個物品的一個部分觀察,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偏見。
生活中處處充滿偏見,偏見又往往來自于從前的經驗。長期只看喜歡的書籍、電影和網絡信息,就很容易陷入固定的思維模式。
怎樣才能糾正偏見呢?只能靠更加豐富多樣的經歷。不同的經歷產生不同的經驗,經驗繼續積累,就會自我進化和糾偏。
我有個喜歡廝混各色飯局的朋友,長得人高馬大,擅長吃喝玩樂。他總在應酬,于是好些朋友覺得他是名庸俗的應酬公關,他甚至自嘲:“我就是喜歡做這些瑣碎的事情。”
有一天,我們從一家博物館出來,他忽然拉著我一道仰頭望天。他說這邊的云像駱駝,那邊的云像蓮花……原來,他是名心思特別細膩的文藝青年,骨子里留著孩子一般的稚氣。我還認識一位斯文優雅的公司老總,寫書法時卻狂放不羈。你不和他交談,根本發現不了他內心的澎湃。平時的他必須靠克制,才能保持淡定。
老板不一定庸俗無能,員工不一定天然正義;票房高的電影不一定格調低下,罵觀眾配不上影片的藝術片導演也不一定高大上,他們很可能是孤芳自賞和自我陶醉。當你在電影院看得犯困時,你就知道騙不了自己。
很多指責他人功利的人,其實不過是想自己免費占便宜。在這種人眼里,老師、畫家、設計師、作家等人都靠精神的光環吃飯。他們理所應當無私奉獻,免費提供電子文檔,免費幫忙想個文案,免費幫忙寫個報告,免費幫忙設計個Logo……
教你辨識人心暗面的,反而是那些菩薩心腸的人。民國時,李宗吾寫了一本《厚黑學》,世人都覺得他一定很壞。其實,在認識他的朋友眼里,比如南懷瑾的印象里,他一點也不厚黑,相反卻很厚道,常常幫助別人。而裝作光明廉潔的落馬官員呢?一抓起來,家里幾乎都能抄出上億元的貪污資產。
我們都曾經墜入各式各樣的陷阱,等爬出來仰頭看見月亮時,才會心思清明,恍然大悟——人生成長最實用的東西,就是一顆柔軟慎思的心。
把標簽擱置,回到事物的本身去認識。當你充分見識這個世界的多種多樣,你的偏見就如冰雪見到日出,自然消融瓦解,你也不再那么容易被外在的標簽迷惑,更加了解事物的本真。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