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人大常委會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緊盯事關長遠發展、社會普遍關注的事項開展監督,既守護綠水青山,又促進經濟發展。

涇縣人大常委會組織視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
“現在礦山停產了,被破壞的地貌‘復綠’了,這得益于涇縣人大常委會跨屆督辦代表議案。”如今,走在涇縣原晏公采石場、原太園石子場等11家礦場,寧靜美麗的綠色植被,替代了塵土飛揚的采礦現場,讓當地群眾無限感慨。
說起連續監督礦山河道的緣由,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當時,涇縣云嶺地區大量開采方解石礦,對自然資源的透支較多。面對礦山砂石無序開采造成山體植被嚴重破壞、引發堤防河道毀損的現象,群眾反映強烈。2014年初,縣人大代表張仕榮領銜提出“關于對礦山砂場進行生態修復的議案”。從當年一直到今年,涇縣人大常委會綜合運用視察調研、執法檢查、專題詢問、聽取專項工作報告及組織代表跟蹤督辦等多種監督方式,持續監督礦山生態工作。其中,2019年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通過縣電視臺跟蹤報道議案辦理進程,今年又繼續組織人大代表視察生態環境保護情況,從而以議案辦理為切口,強化生態環保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涇縣人大常委會的持續監督,促進縣政府建立依法整治長效機制。為徹底改變“老板發財、群眾遭殃、政府買單”的局面,縣政府研究制定了《涇縣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實施方案》和《涇縣河道生態修復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幾年來,縣政府共投入1.2億余元用于治理。整治關閉非煤礦山23家、砂場22家,停產5家;對原晏公采石場、原太園石子場等11家礦場實施“復綠”工程;對青弋江、徽水河及其主要支流實施河道生態修復工程,目前河面已無明顯堆積物,水流通暢,岸線清潔平整,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走進涇縣丁家橋鎮后山村,該鎮居民張必清在北京創業成功后,返鄉打造的“夢幻后山”展現在人們面前。以前破舊的后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的水泥路拓寬了,建設了大牌坊1座、景觀亭3個、景觀塘4口、大型游樂中心1個,以及停車場、健身廣場等設施,實施了綠化和亮化工程……真正是舊貌換新顏。
涇縣人大常委會認真履職,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針對鄉村人才流失、村莊“空心化”、農村集體經濟“空殼化”現狀,與各鄉鎮人大聯動組織人大代表開展履職活動。縣人大常委會還通過聽取審議專項工作報告,督促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能人回鄉。
2018年以來,涇縣以“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為抓手,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據統計,通過“市民下鄉”,吸引了83名市民領辦、創辦產業,累計為周邊農戶272人提供就業、創業崗位;通過“能人回鄉”,吸引68名能人回鄉創業,推動體驗農業、采摘農業、休閑農業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通過“企業興鄉”,引進57家企業到農村發展產業,累計投資達27.8億元,有效盤活了農村資產和生態資源。
涇縣人大常委會精心選題,就“農家樂”治理、文化旅游工作等開展視察調研活動,通過實地察看、召開座談會、聽取人大代表意見和職能部門匯報等方式,了解民情,匯聚民智。2019年,縣人大常委會會議聽取審議縣政府關于全縣“農家樂”專項整治行動情況的報告,并于會后督促縣政府落實審議意見,進一步加大對全縣“農家樂”專項整治力度,有力推動全縣“農家樂”規范管理、品質提升。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域融合文旅產業,請問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請問《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進展如何?下一步工作重點是什么……”為督促政府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縣人大常委會運用“年中問進度,年末問結果”這一專題詢問方式,督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重點工作得以落實。此外,還采用對政府部門進行評議和滿意度測評的形式,推動相關工作一一到位。縣政府則加大工作力度,通過協調會、推進會、現場會、掛牌作戰等方式,以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狠抓“全域打造”,融生態、文化、產業、旅游等要素于一體,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讓四方賓客來到涇縣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