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南譙區人大常委會首次聽取和審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報告,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滁州市南譙區人大常委會組織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情況。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滁州市南譙區目前已擁有省級非遺項目2個、市級5個、區級16個。南譙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怎么樣?現有的非遺傳承人有哪些?如何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年初,區人大常委會首次將聽取和審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情況的報告納入2020年監督工作計劃,以此督促政府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力度,提高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3月中旬,區人大常委會成立調研組,重點選取計劃申遺項目、區級非遺項目、省級非遺項目等方面內容,通過實地調研有關單位、走訪專業人士、召開座談會,了解掌握該區非遺傳承與保護情況。
在施集鎮昌春櫟炭場,調研組實地參觀了解櫟炭加工制作流程,聽取情況介紹,建議對櫟炭制作這種傳統工藝流程要積極申遺,讓傳統技藝好好傳下去,更好地彰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市級非遺項目南譙民歌大柳鎮傳習基地,調研組現場體驗南譙民歌的研學傳唱,兩位民歌傳承人聲情并茂的表演,讓現場人員深切感受到南譙民歌的藝術魅力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在省級非遺項目保護基地金玉滁菊研究所,調研組觀看了非遺視頻資料,認真聽取滁菊加工技藝流程介紹,詳細了解非遺項目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有待提高,要進一步加強對非遺保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目前我區還沒有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建議加大非遺保護經費投入。”“針對非遺傳承人斷層嚴重現象,要加快制定傳承人培養制度、傳承獎勵制度,壯大保護傳承隊伍。”“可以把非遺文化與全域旅游相結合,積極搭建宣傳展示平臺,增強民俗旅游吸引力,實現非遺保護與全域旅游雙贏……”在調研組召開的南譙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座談會上,調研組成員紛紛建言獻策。
4月30日,南譙區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聽取和審議區政府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情況的報告。
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中提出,要加強組織領導,構建順暢高效的工作機制。要廣泛宣傳,營造保護氛圍。要增加投入,落實經費保障。要培養人才,壯大保護傳承力量。要文旅合一,增強非遺造血功能。
會后,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及時整理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發言,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研究后,以“審議意見書”的形式交區政府研究處理。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好跟蹤督辦工作,督促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大工作力度,使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落到實處。”區人大常委會主要負責同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