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認為,后疫情時代有可能形成中美俄三極。美國未來將把主要精力用來遏制中國,俄羅斯面臨來自美國的壓力會相對減輕,戰略處境比目前會有所改善。因為中國對俄羅斯日益重要,俄羅斯不會犧牲中俄關系來迎合美國。
中美:磕磕絆絆,更趨嚴峻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疫情造成美國經濟停擺、種族問題凸顯,特朗普和共和黨的選情遭遇挑戰,向中國“甩鍋”成了他們緩解國內政治壓力的捷徑。目前,涉華議題成為美國初選和大選的支柱性議題,兩黨候選人企圖通過比誰對華更為強硬來鎖定勝局,形成了“逢中必反”的反常政治氛圍。不僅如此,美國還推行印太戰略,聯合澳大利亞、日本、印度,對中國形成包圍遏制之勢。目前,美國正推行“藍點計劃”,企圖與“一帶一路”形成競爭。
另外,美國還用一系列動作造成中美雙邊關系螺旋式下滑:罔顧事實,在疫情全球暴發問題上“甩鍋”中國;明暗兩手,在臺灣、香港和新疆等關系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觸碰底線;遏制打壓,在高科技領域加速與中國脫鉤;強行切割,限制學術交流與媒體常駐等正常交往。這些行為導致中美關系趨于嚴峻,雙邊關系降至兩國從1972年恢復接觸以來的最低點。
為避免中美關系無底線下滑,在關系我國核心利益和其他原則性問題上,我國應劃清并恪守底線,做好最壞打算,與美國展開斗爭博弈。同時,也要盡最大的努力,力爭中美關系斗而不破,保持相對穩定。在全球經濟面臨前所未有挑戰之時,中國宜以更高水平的開放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正是為提振自身經濟和世界經濟作出的重要貢獻。
俄美:彼此示好,僵局難變
疫情發生以來,俄美互動頻繁,其背后是兩國都有改善關系的意愿。在俄羅斯看來,烏克蘭危機和俄干涉美大選事件導致俄美關系降至低點,西方多輪經濟制裁也使俄經濟飽受打擊,俄愿意在平等的基礎上與美開展對話合作,緩和關系。從美來講,中美競爭加劇,美全球霸主地位動搖,美遏華戰略不斷強化,試圖聯俄制華。
可以看出,俄美表面上的熱絡掩蓋不了兩國深層矛盾,雙方間的分歧與矛盾是戰略性和根本性的,很難因一時一事而變。首先,美力圖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而俄主張世界多極化,反對單邊主義,兩國對全球秩序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美將俄視為挑戰其霸權地位的戰略對手,對俄打擊遏制的政策不會變;其次,美對俄的制裁已被國會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美國國內精英反俄情緒濃厚,很多人并不認同特朗普政府的對俄緩和政策;第三,俄美之間的戰略穩定協議或將不復存在。美已退出反導條約、中導條約,俄美削減戰略武器的協議也將于2021年2月到期,俄提出將該協議延期,但美并不想如此,雙方間戰略穩定的基礎面臨全面崩塌的可能;第四,地緣爭奪難以停息。俄美在歐亞地區、阿富汗、中東、北非、拉美的地緣爭奪加劇升溫;第五,經濟領域沖突不斷。
俄國際事務理事會主任科爾圖諾夫撰文稱,盡管特朗普有意改善對俄關系,但事實上他在任這幾年,俄美關系仍在惡化。有專家認為,后疫情時代有可能形成中美俄三極。美國未來將把主要精力用來遏制中國,俄羅斯面臨來自美國的壓力會相對減輕,戰略處境比目前會有所改善。因為中國對俄羅斯日益重要,俄不會犧牲中俄關系來迎合美國。同時,俄也不會完全與中國保持一致,而是力圖在中美之間發揮特殊的平衡作用。
中日韓:凝聚抗疫合力,護航東亞
中日韓合力抗疫表現出幾個鮮明的特征:一是反應迅速,溝通及時。早在武漢暴發疫情之初,韓國就與中方圍繞援助疫情防控和保護在華韓國公民等事宜交換意見;二是官民互動,上下同心。面對疫情挑戰,三國領導人以及外長通過打電話、訪問等多種形式,就合作抗疫交換意見。三國民眾則在艱難時刻捐助抗疫物資,用各種形式相互鼓勵;三是客觀務實,人道至上。在美國將疫情政治化,極力污蔑打壓中國時,日韓作為其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盟國,表現得較為謹慎,并未隨之起舞。日韓在抗疫中也曾暫時擱置爭議,兩國政府專機都曾載對方國家的民眾從海外撤回。
三國合力抗疫,為破解中日韓合作難題提供了一個契機。中國疫情發生后,日韓領導人多次表態支持中國采取更多措施應對疫情;東京、首爾等城市街頭出現了“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的標語;日韓社會各界向中國捐贈的物資上還印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中國古詩詞。同時,三國間初具雛形的防疫及公共衛生安全合作機制,也是值得繼續完善的寶貴資產。
三國的舉措,詮釋了“好鄰居金不換”的道理,也為全球抗疫積累了有效經驗,樹立了合作典范。目前,中日韓國內疫情總體穩定可控,抗疫工作已經常態化。下一步,三國將合力推動東亞盡快恢復經濟運行常態,繼續發揮全球經濟引擎作用。
歐美:再度疏遠,陷入“昏迷”
過去幾年來,歐美間齟齬不斷,而眼下席卷全球的疫情讓這些矛盾和分歧呈現加速發展勢頭。法國《世界報》不久前以“美歐之間的‘嚴寒”為題,形容特朗普任內不斷惡化的跨大西洋關系。有專家認為,當前歐美關系或已出現“結構性變化”。
據報道,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國優先”,在國際事務中奉行單邊主義外交政策,與歐洲秉持的多邊主義理念不符。此前,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伊核協議”,一度沖擊美歐關系;特朗普上任后,美歐經貿關系也變得緊張。今年6月17日,美國財政部宣布暫時退出對跨國技術企業征收數字稅的國際協議談判,引發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批評,并重申堅定開征數字稅的立場;席卷全球的疫情更加劇了美歐隔閡。疫情初期,美國曾經截留運往德國和法國的口罩,從當時疫情嚴重的意大利擅自運走病毒檢測試劑盒甚至企圖將德國的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成果據為己有……在歐洲急需援助之際,美國隔岸觀火,落井下石,讓歐洲盟友們寒心。
防疫期間,美歐間相互施行旅行禁令,這些禁令一方面是防控疫情的目標使然;另一方面也在客觀上影響雙方恢復經濟往來和人員交流,影響歐美關系修復。
裂痕加深,凝聚力明顯縮小,美歐關系幾近“昏迷”。一方面,疫情嚴重的美國,經濟遭遇沉重打擊,失業率上升,國內社會矛盾激化,美國自顧不暇,更加處處以己為先;另一方面,歐盟在全球戰略和優先目標的認知上與美國有許多不同,由于雙方關系的不對稱性,歐洲基于自身利益而與美國對外政策產生分歧,還有繼續增大的可能。盡管跨大西洋團結仍是歐美政治家積極維護的目標,美歐不大可能斷絕盟友關系,但雙方在價值觀、安全政策以及經貿方面的摩擦必然會影響今后關系的走向。(《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