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美國呈現出一種“雙高”的形象:一方面,新冠肺炎新增確診病例和累計病例一直高位運行;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的攻擊和妖魔化調門逐漸升高。為什么中美關系面臨著建交以來最嚴重的挑戰?
美國對中國發難:從輿論塑造到政策落地
2020年5月,美國政府發布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方針》的政策性文件,強調中國在經濟、安全與價值觀等方面對美國構成的重大挑戰,重申了自尼克松以來美國對華接觸政策的失敗,并明確了“全政府”對華戰略競爭政策及其實施路徑。
在此背景下,美國政府從輿論塑造到政策落地連續對華發難。
在輿論方面,6至7月間,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中央情報局局長、司法部長以及國務卿等高官接連發表對華政策演講,渲染“中國威脅”。
從政策上來講,美國總統特朗普先后簽署了若干針對中國的法案。美國國務院宣稱中國對南海的領土和海洋權益主張“不合法”,明目張膽干涉中國內政。不僅如此,美國甚至還單方面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事館,破壞兩國社會文化交往,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
無須諱言,中美關系正處于新的歷史低點。有學者甚至將當前中美關系的狀態與趨勢比喻為“自由落體式”下降。
如何看待中美關系面臨建交以來最嚴重挑戰
總之,這幾個月,美國呈現出一種“雙高”的形象:一方面,新冠肺炎新增確診病例和累計病例一直高位運行;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的攻擊和妖魔化調門逐漸升高。為什么中美關系面臨建交以來最嚴重挑戰?如何看待當下的中美關系?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指出,這其中有多方面因素,美國國內競選是其中之一。在21世紀的前20年里,我們經歷了從“9·11恐怖襲擊事件”到后來的金融危機,再到現在的全球疫情。經過這些重大考驗,整個國際社會上各國國內的治理和全球的治理都面臨著很多新的挑戰,美國也不例外。有很多情況實際上是國內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社會矛盾的疊加和爆發。這也是很大的一個因素。
去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明年是基辛格秘密訪華50周年。這幾十年,中美關系的發展給兩國帶來巨大利益,兩國老百姓都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是已經被歷史證明的事實,是不需要去辯論的。
在新的形勢下,中美關系下一步怎么走?今天的世界不是40年前的世界,今天的中國和美國也不是當時的中國和美國。
但在今天,中美更加需要加強合作,管控分歧。因為兩國之間有很多密切的聯系,而且作為兩個大國,對世界的未來也承擔著許多共同的責任。兩國都有責任和其他國家一起構建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各國人民,包括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實現更好的全球治理。
中美關系未來的三個判斷
其實,關于中美關系的未來,因為影響變量太多、太復雜,不太可預測,但以下幾點是確定無疑的。
一是競爭將是未來中美關系的關鍵詞,競爭的性質與程度將決定中美關系的狀態。
美國蘭德公司近日指出:“中美未來很可能會相互競爭。實際上,兩國似乎注定要陷入長期競爭,因為在可預見的將來,兩國都不可能退出世界事務。此外,每個國家都將對方視為重要的競爭對手,對對方的行動和意圖深表懷疑,并且競爭激烈。”
當然,競爭并不意味著對抗,更不意味著必然走向大國政治的悲劇。不過,這全然取決于兩國的戰略選擇與政策互動。任何瘋狂的、情緒化的政策都可能造成遠超出決策者自身預期的不利后果。
二是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的結論不會改變。從相互依賴的角度來說,中國對美國的依賴性及因之而產生的敏感性都更為突出。這也是美方自視可以對華發動“先發制人”強硬制衡戰略的前提。
然而,他們忘記了中美關系發展史所得出的經驗教訓,那就是合則兩利,斗則俱傷。這一點被過去的歷史所證明,也將為未來的實踐所檢驗。
三是美方強力施壓不會得償所愿。當美國政府在推進其強壓政策時,只是從一般的邏輯出發,即美國處于戰略優勢地位,只要壓力足夠大,對方必然會就范。但美國忽略了對施壓對象的分析,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服于任何外來壓力,不挑事但也不怕事。那些試圖通過惡化中美關系而牟取政治利益的“機會主義”美國政客們,還是要以謙遜的態度來認識中國歷史、中國文化與中國人民的精神,而不是把自己裝扮成“救世主”“教師爺”或“解放者”。
(《新京報》2020.7.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