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之前,她向黨組織交了1萬元的黨費,并立下遺囑:“生就站著生,要清醒,要自理,要工作;死就快些死,捐獻器官,不做無價值的搶救,骨灰撒入大海?!鄙砘及┌Y的同事和她約定:“誰先走,另一個人就去送。你要先走了,我來蓋黨旗?!?/p>
“生就站著生,要清醒,要自理,要工作;死就快些死,不做無價值的搶救,捐獻器官,骨灰撒入大海?!边@是一名患癌醫生在自己被送上手術臺之前說的話,她叫范力華。
老百姓心中的“白衣天使”
1956年,捷克政府贈送給中國一套可以耕種10萬畝土地的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不久,國家用這套機械設備在河北省滄州市籌建了一個國營農場。為了紀念中捷兩國人的友誼,周恩來總理親自將它命名為“中捷友誼農場”。
1962年,作為滄州衛校12名優秀畢業生之一的范力華來到了中捷友誼農場醫院。沒想到,這一留便是30多年。
為了搶救患有肺心病的患者,她曾經口對口為滿是鼻涕、黏液的病人進行人工呼吸。
有一次,一個新生兒因為臟物堵住了鼻腔,生命危在旦夕,范力華二話不說就把管子一頭含在自己嘴里,另一頭插入孩子的口腔,把臟東西全部吸出來。
有的病人患有偏癱,排便不暢,她就跪在地上一點點用手摳。有時醫院缺血,病人需要輸血,范力華總是第一個站出來。
在中捷友誼農場醫院,由范力華搶救成功的危重病人數以千計,她因此成為老百姓心中的“白衣天使”。
一段40年醫患情
1979年,年僅12歲的劉擁軍患上了敗血癥。
那時正是農場建設的關鍵時期,劉擁軍的父親劉維芳是農場四分場11隊的書記,日夜奮戰在農場上,母親也因為忙于農場的工作無暇照顧他,導致他的敗血癥越來越嚴重,他全身長滿了膿包,最后住進了中捷友誼農場醫院。
即便住了院,劉擁軍的父母也不能時時刻刻在身邊照顧他。于是,一向把病人當家人的范力華,便主動擔起了照顧劉擁軍的責任。
一次因為下雨,生產隊放了半天假,劉維芳便去醫院看兒子。當他趕到病房時,正好看到范力華在給孩子換藥。那時候劉擁軍腿上的傷口有鵝蛋大小,每一塊都需要仔細清洗,再上藥。他看著素昧平生的范力華那么細心地照顧兒子,當場感動得落下淚來。
后來,因為劉擁軍的腿不便于走路,范力華干脆搬到病房,和他同吃同住。
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敗血癥幾乎是不治之癥,但是在范力華的悉心照顧下,劉擁軍的病情逐漸好轉。
劉擁軍在醫院住了3年,范力華就照顧了他3年,40年過去了,當年的病弱少年已經成了鬢角斑白的中年人,而范力華已經步入老年。談起那段往事,劉擁軍依然心懷感激。
患癌依然堅守崗位,上手術臺前交了1萬元黨費
1999年,57歲的范力華從中捷友誼農場醫院退休,返聘到河北省黃驊市骨科醫院。
她常說,醫生的時間就是屬于病人,只要她還能站著,她就要回到需要她的病人身邊。
沒想到,2017年,范力華不幸患上肺癌,這時她已經75歲了,但她還是堅持工作了一年。
直到2018年底,范力華癌癥惡化,疼得再也站不住。醫院為她請來了專家會診,堅持讓她做手術。
2019年1月12日,范力華被推上了手術臺,身為醫生的她知道這場手術有多兇險。
手術前,她怕自己再也醒不過來,于是委托侄女向黨組織交了1萬元的特殊黨費,并立下遺囑。
幸運的是,范力華的手術非常成功。手術后,她去看同樣身患癌癥的老同事劉洪波,兩個人進行了這樣一場關于生死的對話:
“我想把骨灰撒到大海?!?/p>
“蓋上黨旗吧!”
“我夠格嗎?”
“夠格。咱倆說好了,誰先走,另一個人就去送。你要先走了,我來蓋黨旗?!眲⒑椴ㄕf。
這是一場震撼人心的對話,更是老一輩對初心的堅守。
手術完成后,有記者來采訪范力華,她說:“我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再為患者治病,因為工作就是我的命根子?!?/p>
從1963年1月獲得第一個縣級以上表彰至今,范力華已獲得省部級表彰15次、地市級表彰28次,縣級表彰43次。
范力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醫生這個職業,她無兒無女,病人就是她的家人,她從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名醫生的誓言。
她表示,自己已將生死看得很淡,希望百年以后喪事從簡,不給國家和組織添麻煩。
(《滄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