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華
因為工作的特殊性,警察經常處于各種社會矛盾沖突的最前沿,奮戰在查究違法犯罪的第一線,時刻與違法犯罪分子零距離較量,從而容易成為不法之徒襲擊的對象。我們該如何擋住襲警的屠刀?
2020年7月6日10時,淮安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隊發現網上追逃人員馬洪兵的活動軌跡,安排民警王濤、王春坤和輔警安業雷、吳駿前往某小區核查。他們在核查線索過程中被犯罪嫌疑人暴力襲擊,王濤與安業雷為保護同事而犧牲。
這起重大暴力襲警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事實上,這只是近年來頻發的襲警事件中的冰山一角。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最高檢工作報告明確指出:維護民警執法安全就是維護國家法治尊嚴。如何維護警察執法安全,也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人民警察的職業特性
人民警察是國家重要的執法司法力量,代表國家行使執法權,肩負著捍衛國家政治安全、維護社會安定、保障人民安寧等職責使命。特殊的職業特性決定了警察們會經常與犯罪分子、違法人員作面對面的斗爭,因此更容易受到違法犯罪分子的非法侵害,甚至是打擊報復。
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妨害公務案共28832件,其中涉警案25075件,占比86.9%。事實上,上述數據只是警察遭受暴力襲擊的部分展現。更多的暴力襲警事件因情節輕微等原因,并未進入刑事訴訟程序。很多警察在出警過程中,對于一些小傷小鬧的暴力事件,都選擇了隱忍和退讓。
據公安部官網數據統計,2010年以來,全國已經查處的襲警、侵警案件以及受侵害警察人數增長迅速。
正如公安部警務督察局原局長張向寧所說,這些流血犧牲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民警在執法執勤過程中受到暴力襲擊、報復傷害造成的。警察執法權威得不到有效維護,危害極大,后果嚴重。
處在各種矛盾沖突的最前沿
多位基層警察就襲警事件的原因作了分析。他們普遍認為,當前襲警事件多發,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一是警察身處社會矛盾積聚的一線。因為工作的特殊性,警察經常處于各種社會矛盾沖突的最前沿,奮戰在查究違法犯罪的第一線,時刻與違法犯罪分子零距離較量,從而容易成為不法之徒襲擊的對象。當警察在處理群體性治安事件時,也容易成為群眾發泄內心不滿情緒的首選目標。
二是在警察職業群體里,也有極個別人綜合素質不夠高,執法方式粗暴簡單,無形中將自己推向了公眾的對立面。還有部分警察業務能力、查緝戰術能力差,執法不堅決,面對復雜執法環境時束手無策。
三是對警察正當行使防衛權的行為要求過于苛求,束縛了警察正常行使自衛權。為了在執法中做到“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部分警察在執法中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甚至有的警察擔心使用警械惹麻煩,而放棄使用警械;就算遇到不法侵害,也不敢行使正當防衛權,使得極少數不法分子得寸進尺,故意傷害警察。社會輿論也過于強調警察的義務、責任和無私奉獻精神,忽視了警察的執法權威。
四是由于編制等原因,基層警力嚴重不足,裝備不全,警察常常無法有效自衛。一些基層派出所只有三四名正式警察,遇到群體性事件或突發事件,無法及時組織有效力量應對。特別是在抓捕多名違法犯罪嫌疑人時,遇到暴力抗拒時,很多派出所明顯力不從心。而且,有些基層警察的裝備比較老舊,防護性裝備配備也不齊全,給正常執法工作帶來一定限制。
五是相關法律宣傳不到位,部分群眾法律意識淡薄,對暴力襲警應承擔什么責任沒有概念,遇事又容易沖動,遇到警察執法時,容易發生暴力抗拒行為。
如何更好地保障警察執法權威
就社會關注而言,江西省瑞昌市禁毒辦副主任周俊軍認為,人們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警察是否正確行使執法權上,而較少關注警察自身權益的保障狀況。事實上,遭受暴力的經歷對任何人都是一種很難克服的負面經驗,即便受過專業訓練的警察也是如此。
周俊軍說,在他的身邊有一些警察就是暴力襲警事件的親歷者。他們在經受了暴力之后,普遍都有一定的心理負擔和陰影。有些警察被暴力侵害后,像變了個人似的,再次從事執法工作時,不自覺地就會產生恐懼或退縮心理,不敢像以前一樣生龍活虎地往前沖了。
周俊軍表示,襲警損害的不僅是警察們的身心健康,更是對警察執法權威的挑戰,最終損害的是國家與法律的尊嚴,其后果相比一般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違法犯罪更為嚴重。
安徽省公安廳物證鑒定管理處(中心)副處長(副主任)陳林表示,維護執法權威,保護執法民警,要靠公安機關,更要靠全社會的力量。須知“權威”不是自己樹立起來的,而是源自他人的認可。只有將行政法規轉化成具有強制力的刑法內容,才能真正實現這一點。只有在刑法中增設襲警罪,才能促使全社會自覺維護民警執法權威、遏制襲警辱警行為。
陜西省西安市公安局蓮湖分局勞動南路派出所社區民警郝世玲指出,應進一步擴大維護民警執法權威宣傳范圍,有效調動社會各界關注“護警維權”的積極性,提高社會公眾對維護民警執法權威工作的知曉率,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配合民警依法履職,共同營造更加良好的執法環境。
(《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