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天災人禍,咸豐帝都要進行檢討、想法子,他在三年內發了兩次罪己詔,向列祖列宗與黎民百姓請罪,同時兢兢業業,半夜處理政事更是習以為常。此外,清朝在咸豐帝死后還存在了半個世紀,其中一個原因是他會用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皇帝病危,召集重臣,宣布4年前立下的密詔: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即咸豐帝),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即恭親王)。道光皇帝萬萬想不到,他選出來的儲君,將成為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
遇上最大農民起義
道光選擇奕詝,是希望他成為一個賢明之君。咸豐帝在位11年,各地奏折每日如雪片般飛入紫禁城,鋪天蓋地全是壞消息,無一日安寧。
他即位后第八個月,黃河決堤,洪水肆虐60余州縣,田屋被淹,房舍倒塌,遇難者不計其數。幾乎與此同時,四川發生了大地震,2萬余災民喪生。咸豐帝最信任的大臣——他的老師杜受田也在外出處理賑災時突發急病去世,這讓他悲痛不已。
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將清朝拉入了生靈涂炭的深淵。
每次有天災人禍,咸豐帝都要進行檢討、想法子,他在三年內發了兩次罪己詔,向列祖列宗與黎民百姓請罪,同時兢兢業業,半夜處理政事更是習以為常。
關于咸豐帝勤政的記載,晚清大臣張集馨曾在給曾國藩幕僚的信中寫道:凡軍機大政,有急報,雖深夜,(咸豐)必令內監就榻前跪讀。
為了對抗太平軍,咸豐帝想盡辦法籌錢,他命弟弟恭親王將乾隆年間鑄造的金鐘投入熔爐,化成幾千條金條,送到前線當軍費,同時加大對商人征稅。
1853年,太平軍攻陷南京城。之后幾年,活躍于淮河流域的私鹽販子、游民組成了“捻軍”,擁兵10余萬;遍布各地的小刀會、三合會等起義,干起反清的老本行;在偏遠的云貴高原,還有苗民起義、回民起義、彝民起義。
整個天下亂成一鍋粥。咸豐帝陷入了無盡的憂慮,他面對的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也是清朝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
1854年,太平軍占揚州,清軍圍攻不下,上書皇帝,請求挖開城外的大堤,以水灌城,讓太平軍與揚州城同歸于盡。對此,咸豐親筆批示:“揚州可緩取,無傷吾百姓。”
無分滿漢,用人不疑
咸豐帝沒有成為第二個崇禎帝,清朝在他死后還存在了半個世紀,其中一個原因是他會用人。
咸豐帝“治亂世,用重典”,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也處置了一大批失職的督撫大臣,但這更多是為真正的人才登上歷史舞臺掃清障礙。
咸豐帝采納大臣的建議,在各地辦團練,也就是由地方士紳帶頭,將本地的農民、佃戶武裝起來對抗太平軍。他說:“朕用人行政,一秉大公,從無分于滿漢。”他一口氣任命了40多名“團練大臣”,其中就包括曾國藩。
咸豐帝發現曾國藩的湘軍辦得風生水起,于是讓曾國藩趕緊出兵。湘軍初出茅廬,屢敗屢戰,文官出身的曾國藩現學現賣,在戰爭中學打仗,失敗多次后,奪回了被太平軍占領的長江重鎮武昌。當咸豐帝翻到曾國藩攻克武昌的戰報時,大喜過望,說:“不意曾國藩一書生,乃能建此奇功!”
湘軍在此后幾年迅速崛起,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
徹查科場大案
即便當時身處內憂外患,咸豐帝仍有整頓吏治的理想。
剛即位時,咸豐帝就發現大清的官場有不少毛病。他重用肅順等宗室,對朝中進行了大清洗。肅順為咸豐帝提出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削減八旗錢糧。
八旗子弟是“鐵飯碗”,全靠領軍餉養家糊口,且生活日漸腐敗,戰斗力也日漸低下。肅順當上戶部尚書后,上書請求把給八旗子弟的救濟取消,幾乎得罪了全部滿清貴胄。咸豐帝對此卻故意裝聾作啞,默默支持肅順的改革。
到了1858年,清朝發生了最大的科場案——戊午科場案。這一年,全國各地舉行鄉試,順天鄉試錄取了300名舉人。其中,滿族人平齡名列第七名。考生們一打聽,知道平齡就是一個二流子,竟然還能考中,這背后恐怕有貓膩。于是,有人請求查明此事,咸豐帝就讓陳孚恩等大臣前往調查。
陳孚恩一查,發現平齡的試卷果然有問題。當時科舉實行“糊名制”,為了避免評卷人碰到認識的考生,還特地分為“墨卷”與“朱卷”,前者是考生的卷子,后者是考官將其答卷抄寫一遍,用來評分。平齡的墨卷上錯漏百出,到了朱卷上卻全被改正了。
陳孚恩等人對順天鄉試中舉者試卷進行了全面復查,發現300名舉人,有50份試卷出了問題。在咸豐帝的支持下,陳孚恩等人將參與此次舞弊的考生、官員一一揪出來,一直查到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柏葰身上。
案發次年,經過陳孚恩等人審理,包括柏葰在內的4名主要涉案官員被判斬首,其他幾十人分別被流放、撤職、降級、罰俸。
此后數十年,直到科舉被廢除,清朝再沒有此等大案。
帝國的黃昏
1860年,江南大營潰敗,太平軍氣勢正盛。此時,曾國藩與咸豐帝出現了戰略分歧。咸豐帝希望曾國藩放棄圍攻安慶,率軍東下救援江南大營,曾國藩卻認為要從長江中游著手,君臣二人一時貌合神離。
這一年,英法聯軍卷土重來,在北塘登陸,兵臨北京城下。北京失守前夕,咸豐以“木蘭秋狝”(清朝皇室秋季圍獵盛事)為名逃往承德避暑山莊,這是清朝皇帝從未有過的屈辱。
逃到熱河行宮后,咸豐帝一改往日的勤政習慣,縱情聲色,甚至有一種至今無法求證的說法:此時的咸豐帝有求死的跡象。
1861年7月,咸豐帝在熱河行宮走完了自己憂傷的一生。史學界大多認為,咸豐帝死于肺結核。
在咸豐帝之后,清朝最后三代皇帝同治、光緒、宣統皆為傀儡,咸豐帝因此成為了愛新覺羅家族統治中國的最后一位君主,也可以說,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末代皇帝”。
(《道咸宦海見聞錄》《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