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彭德懷》
這是兩個湖南老鄉的故事。我軍戰士曾饒有興致地列舉過他們的不同和特色。
他們一個是倜儻書生,一個是行伍出身。毛澤東出身小康家庭,不愁衣食。1914年,他考入長沙第一師范,從開展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入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發出改造社會與人類的呼喊。彭德懷出身赤貧,從小掙扎在饑餓寒冷的死亡線上。逢年過節,挨家乞食,飽嘗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1916年,他迫于生計報考湘軍,后官至團長。他發誓鏟除人間不平,為窮人謀福利。1928年,彭德懷率部起義,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
他們一個是建黨元勛,一個是入黨新兵。毛澤東于1920年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彭德懷于192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與毛澤東首次見面時黨齡僅7個月。
他們一個是大宗師,一個是猛虎將。毛澤東先后從事過文化運動、學生運動……他的思想深度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已經達到和代表了全黨最高的理論水平。
與毛澤東相比,彭德懷的主要經驗和體會在軍事上,被公認為“驍勇善戰的一流將領”。
對于這兩位革命巨匠的人生交往,他們自己有不同的評價和概括。1959年,毛澤東在廬山會議上對彭德懷說:“我們歷史上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這時,毛澤東正在氣頭上,他列舉了一系列事實證明自己的觀點。在座的眾多老帥保持沉默,只有林彪一人起勁地應和,他覬覦彭德懷國防部長的位子已有多年。
1970年,彭德懷在《自述》中,把自己對毛澤東的認識、態度概括為三個階段:親愛融洽的兄長、博大精深的老師和英明偉大的領袖。這時,彭德懷正在獄中。他在“交代材料”中冷靜客觀地回顧了幾十年風雨兼程的革命歷程以及與毛澤東的交往。
如今,兩位革命巨匠已辭世多年。他們之間的是是非非,中共中央已作出公正的結論。對中國革命歷史和毛澤東、彭德懷悲歡離合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選擇這套書。
《毛澤東與林彪:半世紀的恩怨》
毛澤東與林彪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們在井岡山相識。
畢業于黃埔四期的林彪,善思考、點子多、會打仗,他突出的軍事才干很快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和賞識,他也從一個普通連長很快嶄露頭角,23歲就成為軍長,25歲成為軍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他統率第四野戰軍從北打到南,立下了赫赫戰功。長期以來,毛澤東對林彪是信任的,也是愛護的。
廬山會議后,善于見風使舵的林彪接替彭德懷,成為國防部長。“文革”后,更是成為黨章明確的接班人。
九屆二中全會上,深感危機的林彪急于搶班奪權,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警覺,并在南巡期間,對林彪進行敲打。不料林彪卻利令智昏,先是企圖謀害毛澤東,陰謀失敗后轉而逃亡國外,最終自絕于黨和人民。
對毛澤東、林彪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們是關注的。但市面上,專門寫毛澤東與林彪的書極少。本書對兩人之間眾多疑點、謎點,均作了闡釋,實在是不可多得。喜歡研究林彪的讀者,可以一飽眼福了。
《毛澤東與蔣介石:中國命運的歷史抉擇》
毛澤東與蔣介石是國共兩黨的旗手。從20世紀20至70年代,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合作和斗爭,就是半個世紀的中國歷史風云、國共兩黨的關系史。誠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所言:“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個人的歷史:一個人是毛澤東,一個人是周恩來,還有一個是蔣介石。”本書透過國共兩黨談談打打、邊談邊打,把半個多世紀的中國歷史風云濃縮于書中。
據了解,關于毛澤東和蔣介石在20世紀20年代的交往,是歷史研究的一個空白點,本書恰好詳細講述了他們的“最初歲月”。
除此之外,本書還處處、時時把毛澤東和蔣介石加以比較,比較他們的策略,比較他們的品格,比較他們的思想、比較他們的功過。這是從未有過“比較領袖學”。
在本書中,作者葉永烈還設計了三場毛澤東和蔣介石的“書面對話”,即如何看待西安事變,如何看待皖南事變以及1949年元旦的“新年對話”。這三場“書面對話”,正值歷史的關鍵時刻。設計這樣的“書面對話”,也正是出自“比較政治學”。
《勝因:毛澤東靠什么統一大陸》
(全3冊)
本書200余萬字,配以千余張罕見的高清歷史老照片,以紀傳體方式解讀中國共產黨從弱小到強大,從失敗走向勝利,人民當家作主的斗爭史。
特惠價:198元
《敗因:蔣介石為什么敗退臺灣》
(上下冊)
本書140余萬字,以紀傳體方式闡述國民黨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強大走向腐敗,從腐敗走向反動,從反動走向失敗的歷史。
特惠價:128元
《紅墻里的領袖們》
(全6冊)
本叢書以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這六位開國領袖為主要描寫對象,圖文并茂地講述了他們諸多真實有趣的生活故事,生動活潑,逸趣橫生,將他們的另一個側面呈現給廣大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