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陽陽
摘 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都是新時代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的發展與長期維穩的重要舉措,需要更多的關注和重視。本文從政策的內在聯系入手,找到更好的實現方法,從而切實推動兩種政策切實取得重大突破。事實上,二者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內容上具有交織性,作用具有互通性,二者可有機統一協調推進,要統籌謀劃推進人才幫扶向人才振興轉變,外部支持向內生動力增強轉變,政府配置資源向市場配置資源轉變,以實現二者的有效銜接。
關鍵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脫貧攻堅是黨和國家針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實際作出的重大戰略,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旨在通過各項施策以促進我國貧困人口全面脫貧。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基于新時代發展并綜合考量歷史發展規律和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現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目的在于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幫扶農村自然、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的全面發展并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二者之間相互依托和協調推進的發展過程,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現[1]。兩項戰略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在內容上具有交織性、在作用上具有共通性,如何正確理解兩大戰略之間的邏輯關系,并且形成良好的聯動效應,對當前和未來我國“三農”工作的改善具有重大影響和重要意義。
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必要性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并且指出,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需要不斷地加以攻克,因此要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消除貧困為前提。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戰略聯動極具現實必要性,二者都是為了更好地推動祖國的發展而具體實施的,都將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發揮出自己的優勢作用。而當前正是二者需要共同發力的重要時期,有必要做好兩者的協調銜接,二者銜接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其目標的統一性,內容的交織性,作用的互通性三個層面。
(一)目標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從國家層面出發,為實現農村和農民的可持續發展進行重新部署和全面規劃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百年發展,從而真正從中長期發展為契機,設定具體的發展目標,并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予以實際的操作。不僅如此,從階段目標的實現來看,也是如此,不能過于激進,而是要更加地遵循發展的規律徐徐圖之,從而采取這樣的途徑,從而推動脫貧工作能夠沿著既定的目標和軌跡進行推進[2]。
(二)內容的交織性
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和共通性。二者都是為了更好地推動鄉村走向更加美好的局面,希望農村人口能夠生活得越來越好,農民能夠更多地自主追求美好的生活。而且二者都是國家性的工程,都同時從國家的層面關心到了質量興農戰略、繁榮興盛農村文化事業等多個方面的順利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更多地推動各類脫貧工作相輔相成,形成良性的發展循環。
(三)作用的互通性
二者之間的相互推動作用是較為明顯的。具體來說,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主要是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物質方面的具體保障,從而使得在具體進行振興舉措時,能夠擁有足夠的實力來予以支撐,從而使得振興之路變得更加順暢。而另一方面,振興之路也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使得脫貧之路更加具有方向感,獲得道路方面的保障,使得整個脫貧持久戰在作戰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游刃有余。二者相互之間形成較為積極的作用力,系統促進脫貧攻堅高質量收官和向縱深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3]。
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現實障礙
二者之間的融合,有利于促進鄉村工作的順利開展,使得各項措施能夠取得更為顯著的效果。黨和國家在制定一系列方針政策提升二者高質量融合的過程中,還存在著部分地區扶貧與防貧職責界定不清、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缺失、扶貧干部與群眾的認知偏差等問題,直接影響著脫貧成效的鞏固與提升,不利于當下更好地推動鄉村地區的發展走向新的局面。
(一)扶貧與防貧職責界定不清
當下我們所講的扶貧也早已不再是絕對化的扶貧工作,而是相對意義上的扶貧,為部分相對較為困難的群眾提供幫扶。而扶貧最好的方式并不是直接的經濟扶助,而是通過當地整體的經濟發展帶來積極的扶貧效應,形成較為良性的扶貧。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扶貧的戰略是需要在不斷變化的情勢下予以不斷調整的,我們更多地是要向著防止人們發生貧困的方向去努力,這一工作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不僅需要已經脫貧的人們能夠有能力保持脫貧狀態,同時還需要有本不貧困的人群仍保持富裕狀態。唯有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政策層面的支持,才能夠使得整體的貧困線能夠維持,不讓老百姓因為社會劇變而被迫變成窮人的事實發生,從而使得扶貧工作真正進入新局面[4]。
(二)脫貧內生動力缺失
隨著扶貧工作不斷推進,我們發現脫貧較為根本的原因在于內生動力不足這方面,使得脫貧工作難以繼續開展下去。這一問題反映出的真正實質是貧困主體精神方面的貧困。精神貧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部分貧困人群主體意識的缺失。廣大農民群眾認為這一工作的責任主體不在于自身,而是更多的依靠政府的支持與努力,其得到的政策紅利和資源都是政府應該為之,脫貧與否都是政府需要進行考慮的事,自己不需要自發地、主動地進行,這種精神貧困使得一系列工作陷入被動的局面。二是貧困人群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自全日制義務教育推廣以來,貧困人群并沒有得到更好的教育。客觀上是貧困人群所在地,往往是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教育資源貧瘠,基礎教育設施難以保障,更談不上優質師資;主觀上是部分貧困人群覺得讀書是浪費時間,很多貧困人口不愿意為其教育買單[5]。
(三)扶貧干部與群眾的認知偏差
由于脫貧成效的鞏固并未像脫貧攻堅時候那樣嚴格的程序和檢查,一些扶貧領導干部和群眾對脫貧前后的態度和認識發生了改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一些干部和農民認為脫貧攻堅是一場持久戰,不會出現任何返貧的情況,對脫貧攻堅成效的鞏固與提升缺乏正確的認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們的思想和心理上忽視了脫貧攻堅成效的鞏固與提升。二是存在特殊的僥幸心理。認為脫貧攻堅已完成,領導不會再有頻繁的檢查或抽查,或許很難會抽到自己所在部門,因此消極對待脫貧攻堅成效的持續性發揮。
三、基于鄉村振興的脫貧攻堅提升策略:實現三轉變
“三農”問題的解決牽動著億萬人的心,也是我們黨和國家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國家提出的兩種政策需要相互促進,形成良性的發展效應。從短期來看,脫貧攻堅可以確保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于2020年底實現全體脫貧,從長遠來看,是以高質量的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因此要把鄉村振興的思想、原則與方法融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又要在實踐中總結,并且形成符合實際的方法論。具體來說,為了更好地推動二者的順利銜接,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包括人才幫扶向人才振興轉變、外部支持向內生動力增強轉變、政府配置資源向市場配置資源轉變。
(一)人才儲備:人才幫扶向人才振興轉變
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在人。我國扶貧的經驗之一,是為脫貧攻堅提供強大的后備人才,其機理在于始終堅持在脫貧攻堅這個“煉鋼爐”中鍛造人才,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包括領導干部和基層人員。主要表現為三個層面,第一是領導干部層面。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階段,要注重實施脫貧攻堅領導干部提拔晉升、國家公務人員錄用的待遇優惠政策,用待遇和政策吸引扶貧干部,增強扶貧隊伍的積極性。第二是基層人員層面。構建基層人員選用制度,貧困地區績效優秀的村干部和大學生村官等可享受職位升遷、薪酬優厚等多種方式來予以嘉獎,取得突出貢獻的人才還可以被舉薦到更為重要的崗位上去,從而為祖國的事業輸送優質血液。第三是國家政策層面。黨和國家要建立扶貧向扶智轉變制度。希望通過持續開展的各類培訓和后續教育活動,更好地提升貧困地區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實現自身的更好發展,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良性發展[6]。
(二)思想奠基:外部支持向內生動力增強轉變
目前脫貧攻堅已取得顯著成效,大多數貧困地區實現物質脫貧,但更加需要注意的是,精神貧困高于物質貧困,而精神貧困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激發人們的內生動力,從而才能使得這一工作取得較大的突破。一是增強對貧困人口內生脫貧動力的激發。俗話說扶貧先扶志,積極培育人們艱苦奮斗,追求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同時,要讓農民積極參與到開展的各項事務中來,在參與過程中自由發揮自己的決策權與監督權,提高農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7]。二是增強鄉村社區內在發展動力。鄉村社區是基層管理的基本組織,也是脫貧攻堅的基本單元。在扶貧干部、駐村干部等外部人員參與鄉村治理的過程中,要注重對村干部的培養和鍛煉,發揮本地區村干部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提高鄉村自治能力,進而強化本地社區的自治能力。三是正確認識政府和群眾的關系。在政府工作具體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正確處理好和廣大群眾之間的關系,更多地激發起群眾加入脫貧的積極性,讓群眾認識到脫貧工作帶來的長遠效益以及對整個農村地區帶來的發展的紅利,并帶領更多的身邊人投身其中,形成良好的效應。
(三)資源供給:政府配置資源向市場配置資源轉變
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政府集中調配資源起了關鍵作用,而往后需要更多地注重市場的重要性。一是要進一步加強資源的流動性。完善農村承包制度,健全土地規范制度,并積極推進貧困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提升區域范圍內能夠實現的效益值,激發市場的益貧性功能。通過拓展貧困人員活動空間,拓寬就業途徑,讓貧困人口更多地參與市場,從而獲得初次分配的份額。二是加強市場對各產業的帶動作用。對于產業創新,要充分考慮市場消費者對農產品個性化、多樣化、功能化的需求,挖掘極具特色的優勢資源,建設具有穩定收益的產業,從而促進鄉村產業的發展[8]。
四、結語
從二者之間的關系來說,為了更好地實現鄉村地區的長遠發展,需要更加傾注心力于二者之間的相互銜接上。要實現農村脫貧攻堅取得全勝,需要真正建立起較為健全的鄉村振興戰略長效機制,從而推動農村和農民能夠因此真正獲益,使得農民的生活因此取得質的突破,實現更為喜人的成果。
參考文獻:
[1]肖全俊.成效與問題:產業扶貧助推鄉村振興路徑研究——以枝江市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為例[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3):2-3.
[2]尉成輝.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N].經濟日報,2020-01-13(011).
[3]盧珍平,韓斌.甘肅省臨夏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問題及對策[J].農技服務,2019,36(12):93,95.
[4]李曉冰.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基本原則和實踐思維[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9(8):20.
[5]楊世偉.鄉村振興戰略與精準脫貧攻堅有機銜接研究[J].中國國情國力,2019(6):49-52.
[6]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鄉村振興引領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 讓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J].領導決策信息,2018(30):4-5.
[7]鄧小海.架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橋梁[N].貴州日報,2018-11-06(011).
[8]閆麗華.試析如何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J].法制博覽,2019(10):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