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賀 王輝
摘 要:針灸誕生至今已有數千年之久,穴位究竟是何物,始終無人解答。穴位治病雖難以通過現代科學解釋清楚,但存于世間之物必定科學。由生理學角度來看,針灸、拔罐和刮痧等刺激皆足以改變局部組織的內環境,機體進而會通過相應調節方式來應對該刺激,以保證局部組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穴位恰是感受刺激較為敏感之處,當穴位受到刺激時,機體會感受到明顯的酸、麻、脹、痛和過電感等。由此可見,穴位治病和生理功能的調節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關鍵詞:針灸;穴位;刺激;生理功能的調節;經絡;氣血;屬性
一、引言
針灸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也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灸療法簡便可靠、綠色安全,幾乎沒有副作用,是一種極好的治病方式。據記載,針灸誕生于新石器時期,發展至今至已有四千多年歷史。縱觀古今,關于針灸療法的書籍數不勝數,針灸治病的案例更是多如牛毛。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近年來,有人開始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和穴位的局部形態結構等方面研究穴位,這些研究均有所收獲,但這些研究成果還遠不足以解釋穴位及其治病機理。
二、穴位在受到刺激后才會有療效
關于穴位,目前各中醫書籍均無對穴位的科學定義。研究表明,穴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分布較多的地方,但這些特點還不足以解釋穴位。穴位具有局部組織特點,還與氣血津液、經絡和臟腑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人人皆有穴位,這些穴位在靜息狀態下并不會發揮治療作用,當針灸推拿等療法作用于穴位經絡之后,才會發揮出治療作用。從生理學方面來看,不論是針灸、推拿還是艾灸、拔罐,這些治療方式對機體局部組織的刺激足以引起內環境的改變,而穴位恰巧是感受刺激較為敏感之處。
三、經絡和氣血津液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內屬于臟腑、外布于全身,將各部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氣血津液”,中醫將其定義為人體內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1]。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絡中流動的氣血津液等物質為針灸推拿等療法治療疾病的關鍵因素之一,臨床上與此原理相關的療法甚多,如動氣針法(針刺穴位后囑病人活動患處,以此促使更多氣血到達病變部位,以增強療效)和牽引針法(通過針灸將氣血牽引至病變部位的一種方法)都能很好增強療效。在疾病狀態下,某些穴位及其附近組織也會出現相應的改變。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于疾病狀態下氣血堵塞于此,局部組織長期受到該氣血的影響。這種改變又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和治療價值。例如消化性潰瘍時,足三里和上巨虛處可出現明顯氣血阻滯的現象,局部組織和體表靜脈血管在形態上可出現明顯改變,并且對點壓等刺激感覺極其敏感,選擇此處刺血療效極佳。
四、穴位、刺激和生理功能的調節三者的關系
從中醫理論的角度來看,穴位與氣血津液關系極為密切。“穴位”有“洞”和“窟窿”之義,是氣血反應最為明顯之處。拿十四經上的穴位來說,經脈乃經絡之主干,此處氣血津液較為豐富。而此處的穴位又是經絡和氣血走行較為關鍵之處。針灸推拿等方法作用于此處所發生的氣血反應自然勝于其他組織。針灸推拿等穴位療法會對穴位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刺激又是引發生理功能的調節的關鍵。由這種調節方式的參與,機體在受到刺激后會通過相應的物質應對該刺激,進而改善機體的內環境。生理功能的調節主要通過神經遞質、激素和細胞液等物質來完成。此類物質的作用均符合中醫理論中氣血的作用范疇。當針刺和推拿等療法作用于機體以后,經常會出現局部組織發紅發熱充血的現象,這恰好可以反映局部組織內環境發生了改變。通常情況下,一種刺激也并非單純出現一種調節方式,而是多種調節方式同時存在。例如,傳統針灸的天宗穴和通過神經調節發揮作用的平衡針灸的乳腺穴是同一位置,只是針刺方法有所不同,然而,天宗穴可治療乳腺疾病,還可治療氣喘等疾病。由此可見,穴位不同,刺激不同,其調節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中醫理論大多遵循自然規律,自然界中也存在相似現象,如鑿井。若選擇一個絕佳位置向下鑿井,挖井時出水量往往不多甚至沒有,但當挖到一定深度之后,很快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水滲入井中。
從生理學理論來看,只要有適宜的刺激使得局部組織內環境發生改變,即便是并非穴位的一般組織也可激發出生理功能的調節。在董氏奇穴里就有很多新發現的穴位和進針方法。例如靈骨穴就和十四經中的合谷穴相鄰較近,在取穴時常和大白穴聯用以成倒馬針法增強效果。該穴位雖不是傳統穴位卻也能發揮出與合谷穴相似的效果。董針里像靈谷穴與十四經中合谷穴這樣位置相近作用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就不再一一列舉。
正常穴位如此,病態下的阿是穴也可以形成在非穴位之處。現代針灸學教材普遍將阿是穴定義為,既無固定名稱,亦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病變部位或其他反應點等作為針灸施術部位的一類腧穴[2]。在異常氣血津液的長期影響下阿是穴局部組織可出現變色、變硬和腫脹等現象,對刺激的敏感度也明顯增加。刺激阿是穴時機體會出現難以忍受的酸、麻、脹、痛等感覺。此時的阿是穴具有極好的治療價值;當疾病消失時,氣血的臨時聚集也隨之解除,“阿是穴”現象隨即消失[3]。筆者曾經親眼目睹一位坐骨神經痛十年患者,該患者大腿外側膽經走行處疼痛明顯,并伴有行走不便。經正骨和數次針灸后效果不佳,患者甚至開始有些悲觀。醫生后與患者小腿陽陵泉到上巨虛一帶發現有一處明顯青筋(青筋為靜脈血管,當某些疾病存在于機體時相應部位會出現異常的氣血淤堵,此時該處的靜脈血管可出現明顯怒張等現象),患者主訴此處有痛感。此處青筋靠近陽陵泉,但屬于一般組織而并非穴位。醫生選取此處刺血,則暗血隨即噴射而出,出血量驚人。刺血后青筋隨即消失,次日疼痛全無,走路明顯輕便,患者連連叫好,謂之神效。由此可見,在某些情況下,刺激非傳統穴位之處改善此處的淤堵狀況不僅可以發揮出強大的療效,甚至還能勝過傳統穴位的療效。
五、刺激程度直接影響療效
刺激手法和刺激量可以影響針灸療效。各種針刺手法從性質上來講,均屬于機械性刺激。石學敏院士也提出了“針刺手法量學”理論,首次對針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術時間、兩次針刺間隔時間等針刺手法的四大要素進行了科學界定[4]。石院士將刺激量比作針灸的藥量,提出以針刺穴位帶動肢體抽動三次為宜。只有充分的刺激穴位,才能充分發揮出穴位的療效。刺激量如此,同樣的,機體對刺激感覺的強弱也會影響穴位的療效。當針刺穴位時,若未能刺激出麻、脹和過電感等感覺,則效果不佳。反之,若刺激出明顯的麻、脹和過電感則療效明顯。阿是穴總是最為敏感的地方,按壓后患者往往反應劇烈難以忍受,而療效又總是最為顯著的地方。
六、已有研究
神經調節屬于生理調節的一種,其特點在于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調節機體。王文遠教授所開創的平衡針灸療法的理論基礎正是神經調節。現已研究出平衡針灸是利用神經調節的方式通過刺激穴位來調理中樞神經系統對效應器的調控,從而使效應器恢復正常,效果立竿見影。例如刺激平衡針灸里的降糖穴時,降糖穴將刺激信息傳入中樞,從而使中樞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通過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對胰島素的分泌起到調控作用,進而促進胰腺B細胞進入正常狀態。
七、結語
生理功能的調節與穴位之間存在著巧妙的聯系。就生理功能的調節而言,局部組織受到刺激,內環境發生改變是激發生理功能的調節的關鍵;而就穴位來說,針灸推拿等療法作用于機體皆是對局部組織的一種刺激,不論是正常穴位還是病理條件下所形成的阿是穴都對刺激較為敏感。
參考文獻:
[1]程莘農.中國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2]姜珊,趙京生.“阿是”本義與“阿是穴”由來[J].中國針灸,2016,36(2):197-199.
[3]葛談,齊昌菊,蘇齊,朱軼.阿是穴配合巨刺肩痛穴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17(8):1246-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