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國
抗日戰爭中新四軍36個傷病員堅持陽澄湖斗爭的傳奇故事,經滬劇《蘆蕩火種》和京劇《沙家浜》廣為傳播后不脛而走,一時間,誰是36個傷病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百名傷病員為何36人留名
1939年5月,新四軍一支隊6團團長葉飛率部以江南抗日義勇軍(下簡稱“江抗”)名義東進蘇南,開辟以陽澄湖為中心的蘇常太和澄錫虞抗日根據地,5個月部隊由700人猛增至5000人。同年10月初,“江抗”奉命北進蘇中,在霧靄籠罩的陽澄湖畔留下一批傷病員。
“江抗”傷病員剛進陽澄湖后方醫院,有人夜間就被湖水吞沒。事發翌日,傷病員中職務最高者“江抗”政治部主任劉飛,指示因病入院的“江抗”五路參謀長夏光召集傷病員開會,登記姓名、黨團員并建立組織,明確當前斗爭任務。后經統計,前后進出陽澄湖后方醫院的傷病員有上百人之多,還有30多名從上海等地來的醫護人員。而參加夏光主持的首次蘆蕩會議并進行登記的有36人,這就是36個傷病員的由來。
上世紀60年代,原20軍為編纂軍史,曾多次派員訪問劉飛、夏光等人,他們對1939年10月間在陽澄湖蘆蕩開會登記的36個傷病員反復回憶和核對,取得共識的是23人。根據劉飛回憶,36個傷病員中能回憶起姓名的有23個,他們是:劉飛、夏光、黃烽、童襲予、吳立夏、袁阿繆、梁玉貴、葉誠忠、張世萬、謝鈞生、趙林坤、華玉坤、曹德清、褚學潛、王佑才、陶祖全、楊弟二、章斗、趙阿山、尹桂寶、陳新一、彭海清、高橋(日本人)。
蘆蕩英雄人生旅程各不相同
36個傷病員在戰爭與和平的嬗變中人生旅程各不相同,從中走出了兩名共和國將軍。胸部中彈的“江抗”政治部主任劉飛,1955年授銜成為開國中將,后任安徽軍區司令員、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南京軍區顧問等職,1984年10月,80歲的劉飛病逝于南京。新四軍6團政治部副主任黃烽,因會說普通話又懂閩東方言,是從大別山走出的劉飛在后方醫院工作須臾不可離開的“拐杖”,新中國成立后任過福州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2001年9月,85歲的黃烽病逝于福州。
當年召集36個傷病員舉行首次蘆蕩會議的“江抗”5路參謀長夏光,病愈后出任新“江抗”首任司令員。夏光因大革命時與組織失去過聯系,1955年未予授銜轉地方工作,任江蘇省黨史辦副主任。2012年,夏光以104歲高齡病逝于南京。
傷病員中的王佑才等人,則在南北轉戰中下落不明。
傷病員中有日軍戰俘
根據劉飛回憶和20集團軍軍史記載,第23個傷病員是日軍戰俘高橋。高橋在蘇常太地區一次戰斗中負傷被我軍俘虜,因病住進陽澄湖新四軍后方醫院,后受感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9年12月26日拂曉,頭一天剛剛轉移到曹家浜村的后方醫院突遇日寇水上偷襲,20多名傷病員和醫護人員被抓,高橋也被帶走。
高橋憑著自己的特殊身份,及時向外傳遞有關信息,并根據新“江抗”首長指示,積極參加營救被捕人員行動。在黨組織和紅十字會及各方努力下,高橋充分發揮自己的特殊作用,有10多人被成功營救。
高橋于抗戰勝利后隨遣返日軍俘虜回到日本。上個世紀80年代,他以商人身份訪問中國,特意來到南京尋訪當年在陽澄湖養傷的異國戰友。
(摘自《一顆子彈與一部紅色經典》?作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