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樂 陳蕊
摘要:高速公路作為社會化服務的公共基礎設施之一,有效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資金的流通。本文通過介紹高速公路的產生與歷史發展,從經濟學的角度闡述其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對科學規劃高速公路布局,提升和改善其經濟運行能力有著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區域經濟;高速公路;積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F061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14-0118-02
高速公路是推進民族團結、國土安全以及社會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是實現經濟交流的重要陸運通道。高速公路在滿足人們交通出行需求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它還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優化了產業結構,推動了農村城鎮化發展,加速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是旅游業、運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為國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增強了我國綜合實力,提高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上的地位。高速公路的建設對于國家經濟發展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以經濟學原理為基礎來分析高速公路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對于公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
一、高速公路的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必然
高速公路首先出現在西方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建造高速公路,而世界各國高速公路產業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中國交通運輸部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才提出了“五縱七橫”的國道高速骨干網規劃,該規劃的目標是在未來30年內將主要城市、工業制造中心通過十二條以高速公路為主干線的核心交通樞紐連接起來。自1988年10月31日,嘉滬高速公路通車,成為國內高速公路先導,經歷了1998年到2007年因國家財政的積極支持和外部經濟環境的沖擊而刺激了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設的10年關鍵成網時期,截止到2018年年底,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全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4.26萬公里,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一的交通大國,里程數遠超其他國家。
高速公路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首先,城鎮是工業產業和人口聚集的首要地,其汽車增長量遠高于鄉村,是汽車聚集的中心。而汽車作為人類代步的首要交通工具,經過多年技術的改進,汽車逐步載重化和輕型化對高速公路的運載能力和速度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城市現代化的指標有基礎設施指標、物質生活水平指標、經濟發展指標、環境質量指標等,高速公路作為基礎設施指標里人均鋪路面積指數的基本設施,是衡量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重要環節。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高速公路建設不僅能對知識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還能極大地提高整個產業結構中技術產業的比重。基于以上原因,高速公路的修建也逐步從城市交通繁忙環路、輻射路段開始,逐漸發展成為以高速公路為主的城市交通網。
二、高速公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經濟理論分析
1.從區位經濟學角度
高速公路建設運營能優化區域優勢格局,并改變區域經濟和交通地理位置。其主要表現為區域可達性的提高,推動區域發展。一般來說,當區位狀況發生改變時,在宏觀區域內此點的作用和地位都將受到波動,換而言之,倘若某地區區位優勢明顯,此地將優先獲取發展經濟的權利。高速公路的建設能夠促進經濟空間結構的合理性,當其于社會經濟客體在空間上達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時,高速公路的區域經濟組織作用就會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此外,高速公路的建設能調整傳統產業,利用新型技術促進自然資源開發和深加工,為區域發展增添新活力,這將進一步促進沿線地區產業結構優化,使之朝著一個更加合理方向轉變,進而優化產業結構。
2.從增長極理論角度
根據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的區域增長理論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在一個國家內想要實現平衡的發展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經濟的增長通常是從單個或多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區域傳導。因此,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把少數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和產業作為增長極,從而帶動其他區域地點的良性發展,而高速公路的建設便是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在高速公路建設之前,應當充分考慮地理位置、周圍環境等因素選取合適的構建方位,這些節點往后都是該區域的增長極,有著無限的潛能。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選址也非常重要,高速公路兩端的中心城市具有巨大的經濟建設發展潛力,因此將運輸業、新興工業等安置在高速路出口地段有利于發揮高速公路作為增長極的擴散作用,進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規模的擴大。
3.從級差地租理論角度
根據級差地租理論,同等的資金投資相同面積的不同等級土地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同,因此所要支付的土地租金也不相同。土地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差異性導致了土地本身價值的高低,而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得沿線地區道路貫通,改善偏遠地區出行條件,進而使得土地價值提升。交通的便利能帶動周邊旅游業的發展,加強當地鄉土人情的宣傳建設,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加強三產融合,進一步地開發高速公路沿線地區潛在資源,使之發揮出更大的經濟效益。高速公路的建設使公路沿線地區經濟結構趨于穩定化、產業布局合理化,增加了其沿線地區的土地附加值。
4.從可持續發展角度
針對運輸系統中高速公路及其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的研究被稱為是高速公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公路交通運輸不但要滿足社會、交通和自然等方面,而且要充分滿足當前發展階段整體交通運輸系統之間的適應程度,高速公路建設通常都有投資大、周期長和見效慢等建設特點,不合理的投資建設可能會導致農民耕地面積減少、人與自然的關系惡化、區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這些負面影響不僅會制約國民經濟的發展,還會阻礙社會進步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這就對高速公路交通運輸系統建設提出了要求,建設期間必須對周圍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增加高速公路項目建設的投資力度,確保其建設成果符合當前需求。此外,在不斷拓寬高速公路建設網、加大交通運輸供應力度的同時,要注意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減少資源浪費,實現交通運輸和區域經濟和諧發展。
三、高速公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1.促進了高速公路沿線地區的產業發展
建設高速公路能夠使得高速公路沿線的經濟發展得到帶動,對沿線的城市交通條件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形成一定的區位優勢,使得產業布局由點到軸的方式轉化成由點到軸到面這樣一個更加合理化的產業布局,加大了產業布局的集中性,使得交通條件更加便利,大城市的輻射作用能夠更好地涉及到小城鎮的發展,更深層次地激發高速公路的經濟潛力,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推進高速公路的建設開發的同時,能夠進一步開發高速公路沿線地區的資源優勢,優化產業布局,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調整三大產業結構,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加速生產要素的流通,使得經濟增長以一種良性循環的方式繼續進行下去,增強區域經濟的綜合競爭能力,例如美國128公路產業帶和高科技事業聚集地硅谷都是在高速公路建設后,沿途發展起來的高新產業區。
2.高速公路的發展縮小的城鄉差距,帶動了小城鎮的發展
隨著我國高速公路網的不斷擴張,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得以改善,緩解了農業和農村發展資源欠缺的問題,使得城市反哺農村,建立和諧的城鄉關系。最近萬洋高速公路的開通,使三角梅花卉觀光園得以與公路沿線的黎母山國家森林公園、儋州蘭洋溫泉等景點相連,促進了沿線地區花卉等產業發展,并為周邊村莊的幾十家貧困戶家庭提供就業崗位。通過高速公路的運輸,鄉村和城市之間的物資交換更加便捷,實現了城鄉之間的協作發展,鄉村為城市發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資源支持,城鄉聯營模式進一步走向成熟,緩解農村就業不充分,逐步消除由于長期沿用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城鄉隔離政策導致的制度和結構的雙重扭曲,提高土地的經濟要素功能、產業功能,逐步實現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整個民族的現代化。
3.高速公路建設有利于投資環境的改善
高速公路建設能有效改善沿線地區的交通情況,使城鄉溝通更加便捷,為小城鎮發展提供更多商機的同時也為開發商提供了更加優質的投資環境。高速公路建設擴大了區域對外開放的程度,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成。例如現正在修建的寧德至古田高速公路,拓展了三都澳港區內陸腹地,建成后將使沿線地區貿易往來更加頻繁,便捷了企業之間的交易往來,加大了進出口商品貨源,加強了內陸城市間的經濟往來,為商品交易提高了低成本的運輸條件,保證了以高水平的開發促進高質量的發展,大力推動了投資的便利化,刺激了區域經濟的增長。
四、結論
高速公路的建設對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高速公路修建期間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建設完成后不僅能加強高速公路沿線地區的經濟契合程度,還能帶動周圍地段的經濟發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當地生產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使得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的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改善沿線地區居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文明建設。高速公路的建設降低了運輸費用,緩解了交通擁堵現象,改變了人們出行方式,為高速公路沿線地區提供了更多的商機,加速沿線經濟增長。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修建高速公路為首要,這一舉措不僅能為中西部地區帶來經濟利益,還能為中西部資源運輸提供有利條件,加快物資流動,降低運輸費用。高速公路建設體系的完善對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對建筑運輸體系起促進作用,還能為物質生產部門創造一定的價值,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凸顯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因此,高速公路的建設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維祥,張全壽.從定性到定量信息系統項目評價方法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1,(03):124~127.
[2]金偉.高速公路建設對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研究[J].北方經貿,2016,(07):67~68.
[3]王銳.高速公路對區域經濟影響分析[J].科技視界,2014,(02):307+329.
[4]滑小輝.淺析高速公路交通對區域經濟的影響[J].赤子(上中旬),2014,(22):205~205.
[5]王銳.高速公路對區域經濟影響分析[J].科技視界,2014,(02):307+329.
作者簡介:
1.吳秋樂,云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管理。
2.陳蕊(通訊作者),云南農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