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穩中向好的嶄新局面,農村經濟建設也開始逐漸加大力度,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城鎮居民對于農業生產的需求,隨著國家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對于農業生產的農業機械化改革也開始大踏步前進,本文旨在農業機械化對于農業經濟再生產的相關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農業經濟;生產
中圖分類號:F323.3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14-0126-02
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面臨著更加艱巨的挑戰,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種植出更加優質高產的作物,如何更好地滿足當前國家對于糧食生產的要求,這就使得對于農業生產方式的改革推進刻不容緩,只有全力加快農村傳統種植方式向機械化農業生產的轉變,才能提高農作物種植效率,幫助提高農產品產量與質量。
一、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
通過農業機械化也將解放出農村大量勞動力,從而實現提高農作物畝產收益與節約勞動成本目標,以及當前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對于糧食生產的要求以及切實落實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也只有通過加快農業向機械化專業化的轉變,才能使得農業經濟得到更加長久高效的發展。
1.科技使用率低,過于依賴人力勞動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保持著高速發展趨勢,然而我國農業耕作方式距離現代化與可持續化發展,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于經濟基礎薄弱、人均收入少的地區,在農業生產中采用農機為主、人工為輔的現代耕作方式具有一定困難,在農業生產中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的耕種方式,依然無法實現,其中一部分原因,由于農村地區家庭經濟實力較為薄弱,并且對于農業機械操作不甚了解,從而無法購買農業機械,以及產生不愿購買農業機械的保守思想,僅依靠著家庭成員的人工勞動進行耕種,這種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成果微薄,也不能滿足當前我國經濟對于農業發展所提出的要求。
例如,在農業生產中較為常見的聯合耕作機,這種機械由釘齒耙、立軸式旋耕部件和回旋式犁體等多部分組成,對于水田、果園以及蔬菜地的翻土施肥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能大幅減少人工投入的成本,然而這種聯合耕作機每臺將近3萬元,后期的燃油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并且對于農業機械而言,其工作部件的耗損相對嚴重,需要定期進行維護及更換,這樣就使得經濟實力較為薄弱的家庭難以承受農業機械的維護以及購買費用。
2.農業機械種類單一,適應性差
在當前農業經濟發展迫切需要農業機械化的同時,也暴露出當前農業機械發展所陷入的困境。一方面,由于我國地形復雜耕作土地的情況多種多樣,這對于農業機械的適應性具有極大的挑戰,當前農機發展大多統一化標準化,無法更好地適應我國當前多種多樣的土地形式,當前農機種類相對單一,對于犁地翻土等動力機械相對較多,而對于播種收割等技術型機械相對較少,無法更好地滿足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機配件多種多樣,不具備相對統一的標準,使得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各種農機配件無法協同使用,將會給農機使用者造成極大的困擾。
例如,對于農業機械中常見的氧化老化配件的處理,不同機械的處理方式都具有相對較大的差別,如對于動力機械需要對其進行清潔與保養,避免零件松動與磨損故障的發生,而對于技術機械則需要使用相對應的潤滑油,根據相應的維護要求選擇潤滑油的種類與型號。因此對于不同類型的農業機械維護都有很大的不同,更增加了使用者對于農業機械使用的負擔。
3.相關配套政策缺乏
在當前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同時,相關部門應當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幫助農戶更好地解決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為了完成推進農業機械化的落實,而忽視對于農戶的政策保障。
例如,在農機購買后存在的農機維修方面的問題,對于農業機械的維修而言,需要復雜的專業技術保障,政府如果未能出臺相應的政策,完善農機銷售企業對于農戶購買農機后,提供配套的技術服務保障,將會使得農民在農機維修時產生高額的修理費用,此類費用將極大地增加農民的負擔,從而使得農民對于農機購買產生消極心理。同時還有農民在農機購買時在經濟方面的困難,如果政府未能提供相應的扶持政策,將會使得想要購買農機的農民,因無力償還購買農機所產生的債務而被迫放棄。
在落實推進農業機械化政策的同時,各地方政府也應當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幫助廣大農民群眾在購買農機時少些負擔,沒有后顧之憂。只有這樣才能夠順利落實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政策,否則僅依靠農民群眾自身的力量將難以實現通過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經濟改革的偉大目標。
二、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當前想要振興農業經濟,加大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將是必由之路,只有通過農業機械化的順利實施,才能夠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解放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村人均收入做出切實的保障,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機械的使用也是農業生產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首先,通過農業機械將使得使用者的勞動強度得到有效的降低,在保持收益的同時降低了勞動成本,并且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其次,通過農業機械解放出的大量農村勞動力,將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優化農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品質的工作上去,從而幫助農產品樹立更加優質的品牌形象,使得農產品的相對價值得到提高。最后,通過農業機械化的廣泛實施,將使得播種、耕地、施肥等傳統農業耕作過程更加專業化、精細化,使得在種植過程對于農產品的污染程度降到最小。
例如,機械施藥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對于農產品進行化學藥劑的除蟲與防止蟲害,是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然而在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工施藥不僅效率低而且容易造成對于農產品的藥劑污染,然而通過機械施藥技術的運用,將使得化學藥劑能夠精準地定量定時噴灑到設定好的農產品上去,使得對于農產品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同樣當前大力推行的節水灌溉裝置,也是通過農業機械與技術的實施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典型。因此,當前加大推進農業機械化生產,對于提高農業經濟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進而為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實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通過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經濟再生產的措施
1.多類型的農業機械開發研制
由于我國南北方農業發展的自然環境及經濟環境不同,對于農業機械的需求也大不相同,在北方以東北地區為例,東北地區地勢相對遼闊平坦,廣闊的平原對于大型機械化農業生產較為有利。因此在東北地區對于大型農業機械需求較強,在科技研發階段,對于東北地區應當加重對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農具的開發,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東北平原地勢平坦的特點,發揮其對于農業生產天然的有利條件。
然而在南方地區,由于其河道密布,人口眾多,耕地以水田為主,種植作物以水稻為主,這樣的地形條件適于采用家庭式小型耕作農業機械,在科研階段對于南方地區,應當因地制宜開發出更加便于水稻梯田等具有南方耕地特點的農機,這就對于生產階段的技術研發提出了極大的要求,也對于政府推進農業機械化作出了考驗,然而只要在農業機械研發過程中,努力克服我國地形多樣、實施環境多變的難題。就能夠順利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發展助力作用。
2.政府鼓勵農業機械化“進田地”
對于農業機械化而言,廣大的使用者,首先要克服資金短缺的難題,其次要面對后期維修費用以及操作技術學習的難題,面對這些困難一些農戶產生了畏難心理,從而放棄購買農機的念頭,依然采用傳統的耕種方式。根據這一現象,政府應當加大力度扶持有困難的群眾購買農業機械,為其提供相對完善的技術指導,在資金方面可以給予相關的政策優惠,例如貸款補償政策,扶持貧困戶等便民利民政策。只有為廣大農民群眾做好保障工作,才能讓農民群眾放下顧慮,積極主動地投身于農業機械化改革的潮流中來,并且在日常耕作的過程中主動使用農業機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業機械化“進田地”,從而實現農業機械化助力農村經濟改革的遠大目標。
例如,相關部門應當聯合企業,組織對于農戶進行農機技術培訓的相關課程,對于農戶進行農機技術教導達到一對一的教學培養方式,對于不同機械的操作做到手把手教學,要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對于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與操作難題進行耐心的指導,幫助農戶盡快熟悉農業生產機械的相關操作。
3.加強維護保養售后服務
在農業機械進入農村開展工作生產的同時,對于農機的保養工作同樣也應該有序推進。只有讓農業機械能夠得到良好的售后保養服務,才能減輕農民對于農業機械無法修與不會修的難題;并且對于農業機械這類損耗相對程度較大,重要部件損耗速度較快的機械而言,維修服務也是對于農機較為重要的保障。對于當前存在著的一旦農機完成銷售,銷售方面不再提供維修服務或需要農戶額外付維修費用的情況,這種情況不利于將農業機械推廣到廣大農村用戶,政府應當出臺相應的政策保障農民的相關權益。只有通過政府為主導銷售方為輔助,建立起相對完善系統的售后維修保障體系,才能夠真正解決農民對于農業機械維修方面的后顧之憂,從而促進農民對于購買農業機械的積極性,進而推動區域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加大農業機械對農村經濟的助力。
例如,有關部門應當對農戶開展培訓加強農戶對于農機保養的常識,要讓農民清楚在農機使用過程中,對于各個部件保養的措施,以及各個部件使用情況的檢查方法,避免因為操作不當而造成農機的損傷。如對于短期使用不到的農機部件,用戶應當將其放在密閉干燥的環境內,防止部件被空氣中的水分氧化侵蝕,從而造成常見的老化與氧化侵蝕。對于農機備用彈簧的保存,在保存過程中,農戶應當對其涂抹油脂,將其放入塑料袋中密封,防止彈簧與空氣中的水分接觸,從而減少彈簧被空氣腐蝕的幾率,從而延長彈簧的使用壽命。
四、結語
農業機械化對于我國農業經濟再生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妥善發展農業機械化,發揮新型農業機械相關技術對于保障農產品生產質量的作用,才能夠更好地推進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于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在外務工人員向農村地區回流,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農業機械化存在著一些困難,需要科研部門對于農機進行相應的研發,使其更能適應各地不同的工作生產情況,最終真正研發出,適合我國不同農村地區需求的農業機械產品,并且在后期設計過程中不斷改進缺陷,提高農業機械對于不同土地類型的適應程度。因此,需要政府各部門與農機生產企業之間有著良好的溝通與協作,促進農業機械發展向專業化、精細化發展,設計出更能符合廣大農民群眾需求的農業生產用具,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我國農業機械化的順利實施,從而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做出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3?-02?-01(1).
[2]侯方安.農業機械化推進機制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政策啟示—兼論耕地細碎化經營方式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J].中國農村觀察,2008,(5):42~48.
[3]郭姝宇,楊印生.我國農機化制度變遷與發展的協同性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3,35(8):1~6.
[4]蔡銀寅.農地規模與經濟效率:地權和交易成本約束下的農業生產及農民的選擇[J].制度經濟學研究,2007,(2):39~51.
[5]林萬龍,劉翠清.農業機械私人投資的影響因素:基于省級層面數據的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2007,(9):25~32.
作者簡介:
李懷朋,供職于青州市王墳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