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榮

小凡是初二轉來的插班生。在原班級她是班長,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來我班后,她各方面表現得都比較出色,課堂積極回答問題,課后認真完成作業,班級活動一個不落地參加。一學期下來,她的成績名列前茅。遺憾的是,她一直留戀原來的班集體,和現在的同學交流很少。
新學期開學后,學校組織了學情調研。
大課間,調研成績出來了,小凡看到成績后臉色就變了。她回到座位,剛好周圍有幾個孩子正搶著看成績單,不小心碰到她了。小凡很不開心,把鉛筆盒甩到地上,文具散落一地,馬上有幾個女同學幫她撿,但是被她拒絕了。我趕緊過去,她同桌曉彤卻告訴我:“老師,讓她發泄一下吧。”
后來,小凡跑到教室外默默地流淚,我把她攬入懷中,她伏在我的肩上放聲大哭:“老師,我找不到感覺了。”我拍拍她的肩膀,說:“孩子,哭吧。”不一會兒,她的情緒穩定了下來,我拿過成績單跟她簡單分析了兩句。上課鈴響了,她擦干眼淚說:“老師,我去上課啦。”下午,我看到她一如既往的努力的身影。
快放學時,我給小凡媽媽打了電話,告知她小凡的考試情況和上午發生的事,請她不要埋怨孩子,而是問孩子三個問題:孩子,老師說你在學校哭了,發生了什么事?考得不好,媽媽也很難過,你需要媽媽做些什么?接下來你打算怎么做?
我想通過這三個問題,讓孩子再次把情緒發泄出來,同時也讓家長理解孩子,幫助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原因,并找出解決方法。
第二天自習課,我和小凡在學校的東苑書苑進行了一次長談。為了尋找成績下降的原因,我和小凡回顧了上個學期和這個長寒假。
首先,小凡沒有真正地融入新的班集體。她為自己貼上了“班長”的標簽,但新同學并不像原班級的同學那樣崇拜她,這種心理落差導致她一直情緒低落。
其次,網課是一種全新的上課方式。剛開始,小凡聽課能與老師互動,作業主動提交。兩周過后,她不再那么積極主動了,每天作業都拖到晚上10點以后才提交。雖然老師組織了兩次視頻家訪,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她把時間浪費在瀏覽網頁上,課上不認真聽講,作業一拖再拖。網課學習,再次暴露了小凡的適應能力需要進一步調整的問題。開學了,老師準備的課程對于假期認真的孩子來說是復習課,對于小凡來說卻是新課。
談話中,我給小凡傳遞了一個信息: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接下來的學習要跟上老師的節奏,查找自己的知識盲區和薄弱點,有問題問老師。最重要的是,要融入新的班集體。中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老師和家長,更離不開同學的鼓勵與督促,嘗試接納新同學,尋找成長中的重要他人。
小凡的數學一直有點薄弱,我私下請數學老師多留意她的作業和課堂表現。老師講平行四邊形證明問題時,小凡發現其中有一部分用勾股定理證明更簡單,老師當即把這個方法命名為“小凡方法”,小凡的眼角多了一絲笑意。
小凡也開始融入新集體中,下課主動參與到同學的游戲中。小凡的態度轉變了,同學們自然更愿意接納她。為了美化校園環境,創建書香班級,我把教室后面墻壁的設計交給了小凡他們組。連續兩天的課間,六個孩子都在討論怎樣布置,經過反復修改后形成定論:左邊張貼《儒林外史》讀后感,中間是“好書推薦”,右邊是“青年大學習之我見”。接下來的任務分配更是有條不紊。自信的小凡又回來了。
一次考試的失利,折射出來的不僅僅是課堂知識掌握的問題。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要能敏感地從這些變化中覺察孩子內心的不安,耐心撫慰他們因失敗而遭受挫折的心靈。我們愛孩子,就要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打開的是他們的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