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不僅使農村的產業結構運行環境有所改變,而且也促使了新的農村產業的出現。現如今的農村產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這對于新農村的建設是不利的。要想從根本上做好農村的發展和建設,就必須要加強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關鍵詞:農村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對策
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是中央提出的一項有關農業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全局性戰略任務,其中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效益以及整體素質的提高是此項任務的關鍵所在。同時,這也是為實現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最為關鍵的步驟之一。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國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然而,要想保證其長久發展,還有一些問題是需要解決的。
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困擾國人的吃飯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農民的收入也得到了相應的增長。然而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農產品總量供大于求、農業經濟發展緩慢等弊端也逐漸暴露了出來。究其根本,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都是農村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因此,只有不斷優化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上述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實施農村產業調整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農民增產不收的問題,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為保證農村產業結構的順利調整,就必須要制定相應的體系評價標準。對此,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要確保能夠合理的利用自然、經濟等各種資源,以此來保證農業產業的生態效益能夠得到提升;衡量、對比農村各個部門以及生產項目之間的物質能量是否得到轉化,各個產業之間是否實現了協調發展,促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1]。
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滯后,不重視農業發展
在農村經濟的發展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大多數農民對于農村存的經濟發展建設并不是十分重視,而且也缺少積極主動參與到經濟發展建設中的意識。也正因如此,農民很難在第一時間接收到市場中的新鮮信息,僅僅是依靠自身以往的經驗或是主觀的想法來進行生產種植等工作,從而極易產生產品滯銷等狀況的發生,使得農村經濟受到很大的影響。
(二)調研不足,缺少完整規劃
在制定相應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計劃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對相關市場進行一個有效的調研。現階段,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多缺乏科學、合理、系統的調研和規劃,從而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與奇特類型的產品不同,農產品如果無法吸引市場的注意力,就很難保證其日后的穩定發展,也就使得農業經濟發展愈發緩慢更沒有辦法對農民的經濟來源做出保障。由此可見,如果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計劃,農村整體的經濟發展是很難得到改善的。
三、農村產業結構現狀及調整策略
(一)第一產業
一般來說,農村的第一產業主要包含農村種植業內部的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以及其他農作物之間的比例關系,同時還有農村大農業內部農林牧漁的比例關系[2]。
近年來,我國種植業的產量雖然呈上升趨勢,但是由于生產方式的科技含量低,并沒有辦法生產出優質高效的產品。經濟作物對農民受益的提高有著關鍵的作用,但目前來看,我國的經濟作物種植比例較小,這也是農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在保證糧食產品的供給條件下,要調整種植業的生產結構,致力于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的培養,使得其比重在糧食中逐漸上升。同時也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具有地區特色的主導農業,以此來提高農產品與市場需求的適配性,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
林業方面的主要問題有三點:其一是伐木大于種植,不僅使得可持續發展遭到了破壞,而且也導致了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并不符合發展循環經濟要求的提出;其二是無法形成產業鏈,生產規模化程度低;其三是林業產品不具備較高的科技含量,不利于優秀成果轉化。畜牧業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就是疫病等風險的頻發,甚至出現畜牧在欄內大量死亡和空欄現象的出現,使得其經濟效益受到嚴重影響。漁業方面存在的首要問題是重捕輕養以及魚類病害的發生,使得其無法健康、持續的發展[3]。
為了避免這些現象的產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重伐輕植、重捕輕養的生產方式,其次就是要在生產種植的過程中,重視新技術和科技手段的運用,從根本上進行動植物病害的防治;再者就是要實現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村人民的經濟水平。
(二)第二產業
我們常說的農村第二產業指的是農村工業。現如今,農村工業已經成為了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產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問題。首先就是農業與農村工業的聯系并不緊密,農產品沒有辦法就地加工增值,也就是使得農村工業的發展愈發緩慢。其次就是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有著較高的重復率,導致了農村特色的工業較少,特色優勢并沒有辦法發揮出來。要想深度發展農村工業,就必須要立足于當地的實際狀況,以新穎獨特來取勝,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村工業,并要注意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建立起農業和并存工業的聯系。除此之外,為了避免與城市工業出現生產重復的現象,可以進行城鄉市場的建設,促使農村與城市協作發展、共同進步。
(三)第三產業
農村服務業是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第三產業,雖然對于農村的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現如今對于農村服務業的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夠。在現有的農村服務業中,最重視的就是生產資料的生產、銷售、農業技術等方面的推廣,對于農產品相關的信息發布或是農村金融法律等問題并沒有過多的關注和了解。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在農村中發展金融、信息、法律或是旅游等行業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對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也是一種制度和資金上的保障。除此之外,農村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專門的農業服務機構,促使農村服務業進行優化改革,從而提高農村產業的運營質量。
四、產業化經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經過近年來的實踐探索可以發現,農業產業化的出現能夠與目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有較高的匹配度,從而使得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對此,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應該以農村產業化為中心展開,以此來保證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優化動力能夠源源不斷。
建立農產品商品基地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首要條件。農民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個人或是共同承包,使得農戶和農產品商品都達到一定的產量和產值,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此同時,相關單位或是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對這種產業化經營加大政策或是資金上的扶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以及產業化組織的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關系到我國發展的主要問題。對此,我們應該著重關注農村的發展,通過農業產業化來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又好又快調整,使得農村的經濟能夠持續且長久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倪小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7(9):206-206.
[2]楊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城鎮化的影響效應研究[J].經濟經緯,2018,35(6):93-99.
[3]彭媛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17(5):19-20.
作者簡介:謝秋燕(1984—),女,漢族,廣東揭陽人,研究生在讀,講師,主要從事農村發展研究、可持續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