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安
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是黨和國家的重大目標,也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區的重要內容之一。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在招商引資、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基礎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實現了快速發展,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成果共享、公共服務均等、社會保障健全、弱勢群體關注、精神健康保障等社會治理層面的工作,亦有不小進步,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推進深圳社會治理創新的關鍵,是新時代更好轉變政府職能,在關系人民幸福最直接、最迫切的問題上,創造新經驗,做出新示范。
一、對非戶籍生存困難群體實行救助
2019年,深圳人均GDP為3萬美元,達到高收入國家的水平,但深圳非戶籍人口中仍存在需要救助的貧困人口。
2017年對某區抽樣入戶調查結果顯示:入不敷出者占22.81%,人均月收入低于800元且未領到低保金者占86.36%,其中非深圳戶籍占82.46%;人均月收入801~1200元且未領到低保邊緣救助的占93.83%,其中非深圳戶籍占80.25%;失業人口,未獲得失業救助的占91.82%,其中非深圳戶籍的占73.09%;殘疾人口未獲得政府救濟的占62.2%,其中非深圳戶籍占41.18%;醫療、災害救助或臨時救助,非深圳戶籍不能申請的占1.99%;70歲以上老人未領到老年津貼的占76.18%,非深戶籍占80.11%;不能自理老人無人照顧的占9.29%。
按照深圳現有政策,對深圳戶籍實行低保、失業、殘疾人口救助,而把絕大部分非深圳戶籍人口排除在外,這與中央提出的“逐步實現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存在一定差距。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1343.88萬,其中常住戶籍人口494.78萬,常住非戶籍人口849.10萬,非戶籍人口占比非常大。因此,要實現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從救助生存困難的群體做起。建議選擇一個區試點,發布社會救助申請表,將入不敷出、人均月收入低于800元和家庭月收入低于1200元、失業人口、殘疾人口,需要醫療、災害救助或臨時救助人口,以及無人照料、不能自理的老人登記在冊。同時,根據入戶調查情況,制定救助的方案和步驟,包括對救助對象條件的認定,以及救助方式和救助數量都可根據不同情況確定。此外,對非深圳戶籍人口實行救助,應在可控的范圍內分步驟進行,需要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制定救助方案。
二、在全社會推廣情感護理
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大多數人遠離親人和朋友,工作壓力大,容易產生情感精神問題。深圳精神障礙率10年間增加了100倍,心理性疾病人群占城市人口比重為24%,高于全國17%的平均水平。此外,中國每年自殺28.7萬人,自殺人數大大高于交通事故、工傷事故、刑事案件、自然災害死亡人數。自殺呈低齡化趨勢,涵蓋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各個階段,甚至還存在相約集體自殺的現象。
因此,必須高度關注和加強精神健康方面的治理工作。精神健康工作包括精神病醫治、心理障礙治療、情感困惑排解三個方面,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情感護理。與心理學研究心理不同,情感護理以研究情緒為出發點。一個人的心理,只有專家才能了解,但情緒如何,大家都能感知。情緒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第一信號。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會通過表情、神態、語言、肢體表現出來,所以情緒是關注、觀察、研究人的最佳切入點。從廣度來說,人人都有情感困惑,都需要情感關懷,人人都有責任和義務關注、關心自己的親人、同事、朋友的情感,可以傾聽、撫慰、疏導。從深度來說,情感護理需從情緒入手,了解求助者發生了什么情感矛盾和沖突,觀察他的行為反應,對事件的認知,從而進一步了解他的性格、素養、品行、人格,找到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幫助他認識自己、提升自己、改善自己。
情感護理的要義,一是打破心理咨詢的專業局限,發動全社會關注人的情緒,關心人的情感;二是打破心理咨詢的價值中立,幫助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局限于技巧和方法層面,引導他人懂得做人的根本。
情感護理是新時期做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化解社會矛盾、保障社會穩定的新舉措,提高民眾幸福感的新路徑??蓪⑸鐓^樓長,以及合適的深圳義工,培訓成為情感護理志愿者,在社區建立情感護理站,關注社區居民的情感沖突和矛盾,進行疏導調解,嚴重者及時進行報告,由社區、街道和區派出情感護理師或心理咨詢師介入,保障其精神健康。
中國14億人口,保障國民精神健康,不能只是依靠3萬名精神醫生、10萬名心理咨詢師,需要一場全民保衛戰,情感護理應在全社會推廣。
三、推進信訪改革
信訪部門是制度運行的觀察哨,民眾反應的溫度計,領導決策的參謀長,矛盾處理的協調人。提升信訪的研究功能,以及參與政策制定、推動制度改革,這是新時期、新形勢對信訪工作的新要求。
信訪工作人員的第一要務,是以認真、同情、理解的神態,傾聽信訪人的訴求,這是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的第一步。而目前部分信訪工作人員的工作方式粗放,敷衍塞責情況較多,這就造成信訪人的不滿,致使矛盾激化。
作為直接面對來訪群體的信訪部門,首先要創新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理念和方法??梢越梃b情感護理的理念和方法,對來訪者進行安撫和疏導,再進入處理問題的程序。
信訪工作人員的角色定位,不應該只是“門診掛號”的分檢員,利益訴求的轉達與協調者,而首先應該是情感護理工作者,心靈撫慰與思想的引導者。信訪工作部門不僅是民眾受困時的求助機構,而且應當是撫慰民眾情感的港灣、指導民眾人生的場所,使信訪人受益,也使信訪干部愉悅,提升信訪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起到改善政府與民眾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目前,信訪工作采取受理、轉送、交辦的傳統處理方法,已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現行政策、體制缺位,找不到處理問題的依據與部門;二是現行政策、體制缺陷,本身就是問題產生的原因;三是有關部門的官僚、拖拉、推諉、腐敗作風使然。在無法找到有權處理的部門,或有權處理的部門本身就是問題的情況下,按傳統辦法處理難以解決問題,必然造成重復上訪。
按信訪條例規定,信訪部門具有調查研究、政策建議的職能,因此重個案、輕研究的狀況需要得到改變。建議一是配備研究力量,二是委托社會研究。現行政策和制度的缺陷不適應新形勢,這是引發社會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信訪工作人員應該從個體投訴、群體反映中敏銳地覺察到有研究價值,并選擇若干涉及群體利益,尤其是公共政策問題進行研究或委托研究,提出政策建議,供有關部門和領導決策。
信訪部門應改變目前疲于應付的被動局面,創新理念、思路和方法,為信訪改革探索經驗、做出榜樣。這既是政府造福民眾、穩定社會的舉措,也是民眾擺脫困惑、實現美好愿望的重要抓手。
四、實行幸福指數管理
習總書記考察深圳時提出,“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這就需要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實行幸福指數管理。
幸福是人的重要需求獲得滿足而產生的愉悅感,是需求客觀性與感受主觀性的統一。幸福需求是可以量化、測量與統計的,這就是幸??陀^指標評價體系,可簡稱為幸福度。對幸福需求滿足而產生的感受與體驗,采用問卷的方式調查,這就是主觀幸福感測評,可簡稱為幸福感。幸福度與幸福感加權就是幸福指數,成為評價幸福的測量工具。
幸福指標選取應考慮以下原則:一是與民眾幸福關聯度高,二是屬于政府的職責范圍,三是可以統計與考量,四是與國家、省的指標具有可比性??梢詮臄U大居民消費、改善居住環境、健全社會保障、維護公共安全、完善社會治理、彰顯公平正義、提升文化內涵、關愛民眾健康等層面設計考核指標。深圳需要實行幸福指數管理,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量化,并體現到政府的各項工作中,才能體現出問需于民、問政于民,是直接民主的一種方式,真正實現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評價主體,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五、制定民生長遠規劃
目前,提高民眾幸福感最迫切、最直接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國制定了十三個五年計劃和規劃,過去以工農業總產值,后來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目標,重點是發展,有量化的指標,以產業政策和項目建設作保障,而民生則未成為重點范疇,導致民生問題一直“打補丁”以及碎片化。民生問題需要系統化、制度化、目標化地解決,需要專門制定民生長遠規劃。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給全世界帶來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如何快速重振我國經濟,成為緊迫的抉擇。以往政府總是選擇加大投資,以其作為拉動經濟發展之舉。然而,中國是14億的人口大國,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是居民消費。由于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大多數居民承受著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的壓力,消費能力嚴重不足,致使我國居民消費率僅為39%,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這種形勢下,中央提出,要“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更好保障中國經濟安全,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而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是發展經濟的目的,也是構建國內需求鏈、拉動經濟的重要手段。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對深圳提出的戰略定位,其中之一便是要成為“民生幸福標桿”,要求 “逐步實現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覆蓋全民的均等的社會保障,需要在測算、研究的基礎上分步驟實施,制定長遠的民生規劃。要根據深圳的實際情況,確定民生的范圍,提高直接民生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從居民收入增長、社會救助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公共安全體系、公共財政制度、整合社會資源等方面著手。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在各類人群的均等化,降低直接民生中的行政開支成本,增加民眾受惠比重,把改善民生真正落到實處。用民生規劃“倒逼”產業優化、城市規劃以及政府職能轉變。尤其是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壓縮行政不合理開支,實現向非戶籍傾斜,向困難群體傾斜,向社區基層傾斜。
(作者系中國幸福研究院院長、中共深圳市委原常委)
(收稿日期:2020-07-01 ? 責任編輯:張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