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林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于傳統林業經濟更偏重于靠天吃飯,新型林業經濟對科技服務的依賴程度更強。本文針對甘肅省林業科技服務對農戶經營林下經濟行為的影響展開了二元Logit模型分析,最終得出如下結論:林業科技服務是推動農戶經營林下經濟行為的重要因素,會議宣講與現場培訓是兩種最有效的科技服務方式,基礎設施條件有一定調節作用。所以在科技服務林業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科技服務方式方法的適用性,另一方面要注意要密切結合基礎設施條件展開。
關鍵詞:林業科技;農業;林下經濟;影響
從2012國務院正式出臺《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我國林下經濟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1]。林下經濟的發展,相比于傳統林業經濟來說,對于政府的政策和行為支持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林業科技服務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既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又是農民深度參與林下經濟的穩定動力[2]。林業科技服務,既能夠幫助廣大農戶強化對林下經濟的認知驅動,還能夠幫助他們提升相關能力,對于推動林下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本文針對甘肅省林業科技服務對農戶經營林下經濟行為的影響展開了二元Logit模型分析,對這種影響關系展開定量分析,相關結果既可為政府后續林業科技服務開展提供有效依據,也能夠為持續發展林業經濟提供決策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理論分析
林下經濟并不等同于傳統林業經濟,這是一個我國林權改革后才逐漸產生的新事物[4]。所以對于很多農戶來說都相對陌生。林業科技服務,一方面能夠為廣大群眾提供林下經濟相關信息,另一方面可提供相關技術。所以對于農戶經營林下經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讓廣大農戶對林下經濟有切實的了解以后,才能真正自主決定是否參與其中。
農戶借助于林業科技服務提供的信息,可能會從參與“意愿”逐漸發展為參與“行動”,而這種發展的關鍵就是科技服務的質量。事實上也就是科技服務是否滿足農戶需求,以及這種滿足程度的高低,決定了這種發展概率[5]。同時發生作用的還包括科技服務的方式,不同方式的科技服務對農戶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比如面對面指導強于會議宣講;政府提供的服務影響能力強于社會機構。
1.2 變量設置
1.2.1 核心變量
基于上述的理論分析,農戶是否接受林業科技服務,林業科技服務對農戶的需求滿足程度、林業科技服務的方式,是對農戶經營林下經濟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在本次研究中,將以以下四個變量作為核心變量,來反映林下經濟。
(1)農戶是否接受林業科技服務。對于一個農戶來說,如果對林下經濟一無所知,其參與的概率就非常低;如果接受了林下科技服務,獲得了信息和技術支持,對林下經濟的內容和前景有深入了解,參與可能就會明顯增加[6]。
(2)林業科技服務對農戶的需求滿足程度。這種滿足程度越高,越能夠促進農戶參與其中。反而如果不符合農戶需求,科技服務就不能發揮效果,也就無法影響農戶參與經驗。
(3)服務形式。當前常用的服務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會議宣講,二是現場指導。前者主要是針對尚未參與經營的農戶,后者則是主要針對以參與的農戶。
(4)服務機構。當前林業科技服務基本都是政府不同林業部門負責的,包括基層林業站和縣市林業局[7]。
1.2.2 其他變量
在明確了上述核心變量以后,還綜合分析了實際情況,并結合數據可得性,考慮了以下四個方面的非核心因素作為變量。
(1)戶主特征。農戶本身的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林業科技服務的影響能力,戶主和家庭類型是兩個重要決定因素。針對戶主選取了三個變量——年齡、文化程度、是否兼業。通常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戶,轉變觀念相對困難;而兼業程度較低的農戶,會更愿意經營林下經濟實施農林一體發展。
(2)家庭特征。針對家庭特征選取三個變量——務工人員比、主收入來源、撫養支出。如果家庭勞動力均在外務工,經營林下經濟就比較困難;當前收入來源中就有農林來源的農戶,更傾向于經營林下經濟;而家庭撫養支出較重的農戶,積極性也更高。
(3)林地稟賦。林地稟賦也是發展林業科技服務的先天條件,選取的變量分別是林地面積、基礎設施狀況(路水電完善程度)。
(4)地區因素。林下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與地理優勢和區位條件密切相關,所以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在本研究中,設置一個虛擬變量,用來考察該省南方、北方是否會存在影響。
1.3 分析方法
在相關變量選擇完成以后,建立一個二元Logit模型,用來分析“農戶是否經營林下經濟”(因變量)與“相關影響因素”(自變量)之間的關系,明確其相關度。因為因變量有兩種結果,分別是“經營”,取值為“1”,“不經營”,取值為“0”,建模轉化后,得出如下模型:
上式中,表示經營類型,分別有兩個取值,“經營”,為“1”,“不經營”,為“0”;取值從1,2,3,…,k。分別表示不同經營類型下的各影響要素,表示其對應的待估系數。
對上式實施對數化處理,并采用最大似然法估計。
上式中,為林下經濟行為的似然函數。
在上述模型的基礎上使用相關軟件展開分析。
1.4 調查方法
被研究中,針對該省的實際情況,選取了6縣,每縣基于實際地理位置以及林下經濟基礎,選擇2-4個鄉鎮,以隨機抽簽的方式決定調查村,最后在隨機抽取受訪農戶。每個縣共選取50戶農戶,上門實施一對一訪談調查。供給調查訪問了6縣18鄉鎮300戶農戶,最終得到全部300份有效問卷。所有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表1。將調查數據納入研究模型中。最終得出得到如下表2所示模型估計結果。
2 結果與分析
2.1 核心變量的影響
從表2中數據可以看出,不同變量對于因變量有著不同的影響能力。就核心指標來看:
有無接受林業科技服務()并不構成顯著影響。總結來看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很多農戶對林業科技服務的質量普遍認可度不高;另一方面可能也與受調查地區當前的主要作物,基本都是這些地區的傳統作物,諸如天麻、豬苓、厚樸等等,農戶已經有相對較好的種植技術。
在是否滿足需求()方面,表現出顯著正相關,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在林業科技服務的方式方面,會議宣講()與現場指導(),都表現出了顯著正相關性。前者更加注重向用戶介紹市場發展前景,潛在經營效益,從而激發農戶的參與興趣;后者則是通過技術實踐,從而提高農戶的生產能力,提升實際效益,強化參與信心。。
在林業科技服務的提供機構的影響上來看,基層林業站()表現出負相關,而縣市林業局()的影響不顯著。分析其原因,基層林業站盡管貼近農戶實際生產,但是其機構的健全程度和人員的專業能力都相對不足,所以提供的服務內容和持續性部件;而縣市林業局雖然技術能力相對較高,但遠離實際生產,在技術服務方面靈活性不足,所以影響力有限。
2.2 其他變量的影響
戶主特征方面,戶主年齡()、文化程度()、是否兼業()沒有表現出顯著的相關性,這一定程度上與受訪農戶在這方面差異不大有關,這也與當前農村的現實情況有關。
在家庭特征方面,在外務工比()表現出明顯負相關,家庭勞動力有限,如果都在外務工的話,也就是去了參與林下經濟的能力。另外,主收入來源()、撫養支出()都表現出正相關;說明越是依靠農林收入的家庭,家庭撫養支出越重的家庭,越有可能積極參與林下經濟。
在林地稟賦方面,林地面積()表現出顯著正相關,因為面積越大則表明林下經濟具有跟先天的優勢。基礎設施方面,通水條件()表現出正相關性,而通路條件()、通電條件()則沒有顯著性,這可能與受訪地區當前的基礎設施普遍不佳有一定關系。
在地理位置()方面,表現出負相關性,說明南方更有利于發展林下經濟。這與南方天氣更加濕潤有密切關系。
2.3 調節效應分析
林下經濟對客觀條件有較高的依賴性,所以基礎設施的完善狀況,可能會對林業科技服務的影響能力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再專門針對林下基礎設施在其中的調節效應展開進一步分析。重點探討基礎設施包括通電條件()、通水條件()對因變量,以及前六個核心自變量的調節作用。最終得出如表3所示的調節效應檢驗表。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通電條件()、通水條件()對有無林業科技服務有正相關性,基礎條件越好,則越有利于農戶接受林業科技服務。另外,還對林業科技服務的具體開展方式(),同樣有顯著相關性,此外,其相關性還表現在對縣市林業局()服務商,說明基礎條件越好,越有利于林業科技服務深入基層,服務于廣大農戶,基礎設施具有較強的調節作用。
3 結論與啟示
通過對上述研究結果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的啟示:
(1)政府提供的農業科技服務必須要具有良好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就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農戶有無接受林業科技服務,并不具有顯著影響,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當前的服務針對性不佳,滿足農戶需求的能力不強;所以后續在這方面要有效轉變。要做好農戶需求調查,建立有效的需求了解渠道,為提供林業科技服務提供有效依據。
(2)要逐步改善的當前的林業科技服務的供給方式。從調查中看出,基層林業站的影響為負相關,縣市林業局影響不顯著。說明在這種模式的服務質量不能讓農戶滿意,基層了解農戶,但專業能力不足;縣市則恰好相反;所以后續要有效聯合兩級單位,同時在服務內容上要盡量全面,既要強調效益,也要明確風險。
(3)繼續加大林區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對于林業科技服務有較強的調節作用,改善基礎設施能夠讓這種影響能力更強。主要包括通路、通電、通水等等,為林下經濟奠定穩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丁秀玲,薛彩霞,高建中.林業科技服務對農戶經營林下經濟行為的影響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8(05):52-58.
[2]繆一夫.林業科技服務對農戶經營林下經濟行為的影響探究[J].南方農業,2019(17):74-75.
[3]王玉芳,郭娟,周妹,等.林下經濟發展促進了林區經濟轉型嗎?——以黑龍江省國有林區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17(03):10-16.
[4]馬明芹,鄭德勝.重點國有林區林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以伊春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17(03):1-9.
[5]竇亞權,李婭.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7(04):86-91.
[6]朱曉柯,趙晴晴,高錫鵬,等.林區職工從事林下經濟的行為選擇及風險感知研究:基于黑龍江省林區職工的調查數據[J].林業經濟,2017(05):33-39.
[7]林洪平,鄒惠冰,黃安勝,等.南方集體林區林下經濟補助資金使用效率評價: 以A省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17(06):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