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會榮
地方文獻工作,對地方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在國家大力實施小康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地方文獻與大數據的融合發展,將會對鄉村振興和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大支撐。
地方文獻產生和發展于一個特定的歷史、社會和自然環境之中,屬于某一地域的人們生產生活的歷史產物,反映了本地區和相關地區過去與現在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社會、民俗、地理、資源等方方面面的情況,具有“一地之百科、一方之全書”的獨特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地方文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地方文獻載體得以蓬勃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從總體上看,地方文獻呈現出4個顯著特征:一是地方性,詳實地記錄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二是權威性,地方文獻的內容有大量的原始記錄,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三是廣泛性,地方文獻除了傳統的書籍之外,還有古籍、手稿、文件檔案、音頻、視頻等多種文獻形式,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四是時代性,地方文獻既表現出內容的連續性,又反映了地域發展的階段性,并隨著歷史的向前發展不斷變化,具有與時俱進的顯著特點。
通過多年的努力,地方文獻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為研究地方、建設地方作出了積極貢獻。一是地方黨政部門領導高度重視,將地方文獻工作納入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地方檔案館、圖書館、閱覽室等文獻工作平臺不斷建設完善,極大方便了人民群眾的閱讀需求,適應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三是文獻來源渠道多種多樣,搜集、郵購、交換、贈與等成為收藏地方文獻的有效手段;四是文獻資源日益豐富,除匯集大量區域內地方文獻資料以外,其他在區域外的、與本地有關的“人事物”有關文獻資源也大量彌補了地方文獻的不足。
經過多年的建設,地方各館典藏豐富,但從總體上來看,受人力物力財力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管理服務仍處于傳統階段,文獻資源依然存在著年代連續性不緊密、數量和種類較少、資源載體單一等實際問題。
除了官方收集整理的文獻資源和家譜以外,大量非官方文獻資源、非書資料以及大量活態資源尚未得到系統梳理,館藏邊界對地方文獻的豐富發展存在一定的制約作用。基本服務手段落后、文獻征集手段傳統、資源與用戶需求存在差距等問題,同樣需要予以高度重視并加以解決。
通過實地考察學習和查閱網絡相關地方文獻研究論文,筆者認為,對于地方文獻工作存在的問題,必須進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找到制約因素,便于從關鍵處對癥下藥。
從機制上分析,地方文獻管理不夠統一規范。目前,地方文獻管理模式主要分為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比如,地方性公共圖書館是集中管理模式,具體做法是設立地方文獻部門,負責地方文獻的征集、保存、開發、服務等工作。地方各類其他圖書館或陳列室,屬于分散管理的模式,其服務對象相對狹窄。這種情況,缺乏區域內統一規范的管理制度和共建共享機制,導致文獻資源分散、不系統、不全面,制約了地方文獻的利用,服務質量和效率不高。
從投入上分析,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不均。地方文獻工作是否快速推進,與當地政府的重視程度有極大關系。受制于各地經濟發展狀況,一些發展較快的地方,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作保障,而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方,地方文獻工作受到較大的牽制。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的不均衡性,對于文獻資源的整合、開發、利用都產生了影響,使之難以從縱向和橫向上形成良好的發展局面。

1.清代道光年間編修的《大定府志》,由林則徐作序。

2.《大定府志》內文截圖。
從人才上分析,地方文獻專業人才稀缺。地方文獻管理涉及到地方文獻搜集、征集、甄別、歸類、保護、開發、利用等一系列具體的工作,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目前看來,具備相應專業素養的人才寥寥無幾,無法適應和滿足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用戶的需求,很多地方的文獻工作尚處于邊緣化狀態。沒有專業的人才隊伍,無疑成為地方文獻工作的制約瓶頸。
從服務上分析,傳統手段仍是主流。地方文獻工作的目的和意義,不能局限于收藏保管,而應該滿足各種各樣讀者的閱讀需求,助推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從總體上看,地方文獻資源共享的實現路徑主要是傳統實物載體的借用模式,缺乏現代科技手段尤其是大數據的支撐,無法適應當下快節奏的生活。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發展,地方文獻工作存在的問題相繼暴露出來,亟待重視和解決。
一是要提高對地方文獻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地方文獻工作的有力推進,是地方文獻資源得以整合、保護、挖掘、利用、共享的基本前提,是地方各種決策、規劃、施政方針的重要參考。有關部門要提高地方文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切實把地方文獻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體制機制,為地方文獻工作提出基本遵循。
二是要提供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保障。地方文獻工作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離不開人力物力財力支撐。加強地方文獻工作,必須將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放在首位,積極開展人才引進和培訓工作;必須根據地方發展實際,加強圖書館、檔案館、陳列館等平臺的建設;必須制定年度地方文獻工作計劃,及時將運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三是要基于實際打造地方特色化平臺。從全國來講,各地的省情、市情、縣情不盡相同,甚至差別很大。因此,要集納重點資源,聚力特色服務,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獻工作理念和資源共建共享模式,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專”的標準,突出入藏文獻重點;要積極調動各方力量,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文獻征集合作模式,形成良性互動的工作格局。
四是要高度重視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互聯網的全面應用尤其是大數據的出現,對傳統的地方文獻管理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積極推動地方文獻與大數據融合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要大力建設地方文獻數據庫,以更加直觀、快捷、有效的方式展示文獻內容,使之更好地滿足用戶閱讀需求;要建設地方文獻多媒體數據庫,把書籍、照片、錄音、錄像、光盤等資源集中起來,利用計算機技術轉換化為電腦可識別的數字資料,使之儲存于計算機網絡服務器,既方便用戶進行檢索和利用,又避免遺失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