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領
脫貧摘帽后,安順市平壩區圍繞高質量脫貧、高質量發展兩大戰略目標,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銜接。

干凈整潔的平壩區天龍鎮高田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李濤 攝)
5月的安順市平壩區,沃野披上綠裝,生機勃發。在扶貧開發重點鄉鎮齊伯鎮,道路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成片小黃姜、經果林、茶園綠意盎然,肉雞、生豬養殖大戶涌現……
2014年以來,平壩區累計減少貧困人口41769人,貧困發生率由12.63%降至零,2018年9月正式退出國家級貧困縣。2019年11月,全區實現剩余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翻開歷史新篇章,走出全面小康的鏗鏘足音。
平壩區43個貧困村中的8個深度貧困村集中在樂平鎮和齊伯鎮,山高路陡、人居環境差,基礎設施滯后成為當地貧困群眾脫貧的主要制約。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平壩區圍繞跳出扶貧抓扶貧的工作思路,全面實施水、電、路、房等民生和鄉村治理工程,強化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著力補齊制約貧困村發展的短板,聚力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質的飛躍。
—投資6億元對平齊路及天織路進行改擴建,打通制約樂平、齊伯、十字等一類貧困鄉鎮發展的瓶頸;投入5500萬元完成全區農村公路50余萬平方米破損路面維修,總長641.14公里;投入2.66億元完成組組通項目195個494公里,實現鄉鎮100%通瀝青(水泥)路、建制村100%通公路、自然村寨100%通水泥路。
—投入5.4億元完成石朱橋水庫(中型)和老營水庫建設;投入1.18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173處,落實管理“三個責任”,全面推行農村飲水工程公司化運營、專業化管理,讓81個村的群眾長期吃上安全水、放心水。
—投入1.8億元新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16個,安置搬遷群眾770戶3083人,提前兩年多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完成危改任務8573戶,補助資金1.51億元;籌資1.2億元,對全區有人居住的老舊房屋進行修繕。
—投入2.7億元實施農村亮化、美化、凈化、綠化工程;投入3000萬元建成農村污水一體化項目43個;采取村收集、鄉轉運、區處理模式,村村配套垃圾收集清運設施。
產業振興是脫貧致富的根本,平壩區緊緊圍繞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創新組織方式,強化利益聯結,鼓足貧困戶的腰包。
“上高鐵,直供粵港澳大灣區。”2019年7月6日,平壩高田萬畝蔬菜基地供粵港澳大灣區直通車首發后“一發而不可收”。如今,平壩綠色、有機、無公害蔬菜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市民餐桌上的常客。
平壩把全區14個壩區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戰場,區四大班子領銜攻堅“四大產業”,按照“一壩一策”推進壩區建設,不到一年時間就建成高田萬畝蔬菜種植基地,一躍成為全省十大蔬菜生產基地縣之一。
在此基礎上,平壩跨壩區、跨村、跨鄉鎮、跨區域規劃建設5萬畝高標準蔬菜種植示范區,集中力量打造集產、加、銷為一體的國家級蔬菜產業化示范區。目前,全區初步形成一壩一產、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以及肉牛、生豬、蔬菜、食用菌“兩葷兩素”主導產業。
此外,平壩區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按照統一培訓、統一標準、統一供種、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標準,探索反租倒包和代養代種,通過“以企聯村、以村帶戶”推行訂單農牧業,實現農戶穩定增收。2019年,壩區平均畝產值達8893元,同比增長55.8%;壩區農民人均可支配達13239元,同比增長11%。

1.早春的平壩區忠芳茶場,群眾采茶忙。(李濤 攝)

2.平壩區高標準蔬菜示范園內,村民在栽種香芋南瓜。(錢凱 攝)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摘帽后,平壩區圍繞高質量脫貧、高質量發展兩大戰略目標,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銜接,全力做好脫貧攻堅這篇大文章。
風景變成“搖錢樹”。疫情后旅游按下重啟鍵的第一天,夏云鎮小河灣村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
誰曾想到,2014年,小河灣村還是一個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的省級二類貧困村,全村有貧困戶98戶貧困人口416人。如今,依靠鄉村旅游,昔日的貧困村破繭成蝶,蛻變為“中國十佳小康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小河灣村是平壩區抓旅游扶貧的一個縮影。據了解,2014年以來,全區建成國家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4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8個。小河灣、天龍、塘約等成為鄉村旅游示范村,用美麗風景帶來了美麗經濟。
脫貧致富不僅要有身有所棲的粉墻黛瓦,也要營造稻香河清的文明鄉風。平壩區以黨建為引領,加快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服務水平,激發群眾發展內生動力,向著高顏值和幸福感漸行漸近。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面對新起點、新要求,平壩步履鏗鏘、蹄疾步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