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施平
“境內烏江蜿蜒132公里,支流眾多縱橫交錯,將沿河這片典型山區弄得支離破碎。”談起沿河深度致貧原因時,縣委副書記宋選文感慨萬千。
沿河自治縣位于武陵山區,千百年來,縣內溝壑縱橫,山頭密集,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6座山,全縣最大的壩子也沒有超過1000畝,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差。
面對諸多難點、堵點,今年,沿河自治縣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和銅仁市各縣區聚力幫扶的機遇,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找差距補短板,將各類資金用在刀刃上。
“這兩天村里又運來一萬多菌棒,今天招了20多名群眾來幫忙,實在忙不過來。”6月12日,細雨中,在板場鎮洋溪村食用菌基地,致富帶頭人宋國權和其他村民正在搬運菌棒。
食用菌是今年銅仁市11個縣區產業幫扶沿河的短平快產業之一。2020年,沿河在決勝脫貧攻堅時,選擇“辣椒、食用菌(黑木耳)、生豬代養、生態雞代養”短平快扶貧產業,助力群眾脫貧增收,投入資金3.3213億元、獲取產業分紅資金6456萬元、在產業基地上開發扶貧就業公益性崗位13450個。
同時,沿河持續利用生態優勢,注重培育長效產業。目前,新建沿河“一縣一業”白山羊種羊產業基地均已啟動建設;而生態茶產業方面,全縣現有面積15.44萬畝,產值12.5億元,可提供固定就業崗位6200個、帶動季節性用工9萬人次以上。
今年來,沿河自治縣加快補齊“兩不愁三保障”短板,對群眾務工就業、人居環境整治、飲水安全、產業發展、公益性崗位開發等關乎民生切身問題,分難易、分先后有序推進,目前,該縣“查硬傷、找差距、補短板”已接近尾聲。

沿河自治縣洋溪村香菇喜獲豐收。(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施平 攝)
“目前,補齊短板已全部結束。”6月16日,沙子街道明星村駐村第一書記田旅說道。以前村里東西堆放雜亂,人畜混居。現在村里家家戶戶水、路都通了,經改廁治污后,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白泥河沿村穿過,村子美如畫。
如今,沿河自治縣處處散發著生機與活力:鄉村公路上,汽車平穩駛過一別往日灰塵滿天的場景;土地里,辣椒、黑木耳、香菇長勢正旺,人們忙著采摘裝運;扶貧車間里,務工群眾手指翻飛……住新房務新業,有了穩定收入,生活越過越滋潤。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銅仁市根據沿河實際,成立沿河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指導組,下設“兩不愁三保障”及交通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及就業、農村產業革命3個工作專班,不斷提升“戰”的能力。
同時對扶貧干部嚴管和厚愛相結合,通過強化督戰問效,從嚴追責問責,切實做到以強力問責倒逼責任落實;落實對扶貧干部各項關懷激勵機制,定期分析研判村級指揮部工作隊員的表現情況,實行實績備案,提拔任用優先考慮脫貧攻堅一線表現突出的干部,進一步激發干部干事創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