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告誡大家“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而將更多機遇留給勇于和敢于、善于改革創新的人們”。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時代,因循守舊只會沒落淘汰、走向消亡,唯有革故鼎新才能興旺發達、走向未來。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在中華民族史上,“新”始終具有深刻的烙印。早在商湯時代,湯王浴盤上就鐫刻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銘辭。《禮記·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而《易傳·系辭上》更從天人合一的哲學角度提出:“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唐代書法家李邕說:“似我者俗,學我者死。”宋代詩人黃庭堅說:“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清末維新派領袖唐才常道:“尊新必威,守舊必亡。”一代大師徐悲鴻有言:“道在日新,藝亦須日新,新者生機也;不新則死。”可見,革新是人類生生不息的重要環節,也是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人化過程。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創新意味著改變,所謂“推陳出新”“煥然一新”,無不是聚焦于一個“變”字。上古就有至理名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如果我們面臨變革而固守舊有,勢必會落后。“不日新者必日退。”這種“變”是新舊事物的更替,正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鄧小平同志說過:“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子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我們不能光憑經驗翻老黃歷、循舊歷找教科書,而是要勇朝新處闖,努力想新辦法、找新出路、創造新經驗、開創新局面。
朝新處闖就要有破舊立新的勇氣,敢于打破常規。立新必先破舊,只有突破舊的思維定式、舊的常規戒律、舊的條條框框,新事物、新模式才會不斷涌現。“一些陳舊的、不結合實際的東西,不管那些東西是洋框框,還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們打破,大膽地創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論,來解決我們的問題。”(李四光)鐵,不浮于水,不行于空,但萊特兄弟敢于打破固有思維,立志飛行,最終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天圓地方”學說古來有之,麥哲倫敢于提出質疑,率領船隊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的,打破了禁錮多年的陳舊觀念。我們要敢打破迷信經驗、迷信本本、迷信權威的慣性思維,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以思想認識的新飛躍打開工作的新局面。
朝新處闖就要有敢為人先的銳氣,勇于走出新路。創新之路充滿荊棘,必然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與風險,所謂“新房子易造,舊房子難修”。我們要敢于嘗試,敢于探索,敢于邁出步子,“別因河深不渡河”。“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極大風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紅手印,實行包產到戶,由此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站在岸上永遠學不會游泳,只有摸著石頭過河,敢為人先去探索前所未有的事物,才會創造更多奇跡。我們必須勇立時代潮頭、善開風氣之先,敢于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朝新處闖就要有守正創新的正氣,不可標新立異。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和創造,是為了更好適應發展需要,解決實際問題,既不能墨守成規,也不能標新立異,這樣的創新才真正有意義和價值。那些巧立名目、華而不實的“創新”,只會適得其反、遭人唾棄;那些打“小算盤”、耍“小聰明”和“鉆空子”的“創新”雖然會得到一些好處,但終將會受到懲戒;那些懷著邪惡念頭的“創新”將會擾亂正常秩序,甚至帶來破壞和災難,但最終也難逃法網。創新必須守正,只有方向對了才不會把“路”走偏;只有守住了正氣,結果才會向好。我們要懷揣正義之心,始終朝著正義的方向創新創造。
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處處朝新處闖才有奇跡,事事朝新處闖才會更精彩。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勇于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讓創新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