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李勛
“全體員工共同行動,按照限行方案,自覺利用社會交通、公司公共交通、自駕搭乘方式出行上下班,減少廠區車輛流量,減輕生態環境和交通安全壓力。”6月22日,茅臺集團召開單雙號限行啟動大會,再次拿出“硬核”行動,保護生態環境。
近年來,隨著企業不斷發展,茅臺廠區內員工私家車輛日益增多,加之工作運行、應急保障車輛,來訪旅游、社會車輛等大量車輛出入廠區,給茅臺生態環境和生產經營發展帶來一定影響。
根據茅臺集團統計,單雙號限行僅試運行期間,茅臺廠區單日減少8000多輛車次,假設以8000輛車平均排量為2.0L計算,限行后廠區每天可減少廢氣量48萬立方米,一年250個工作日累計減少廢氣量達1.2億立方米。
“限行對茅臺酒釀造微生物環境的保護,至關重要、十分必要,而且勢在必行、刻不容緩。”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衛東說,這既是愛我茅臺的必然要求,也是自我保護的迫切需要,必將對茅臺進一步守好質量、安全、環保“三條生命線”產生深遠的現實意義。
這些肺腑之言,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茅臺香飄世界的奧秘:沒有好山好水,自然釀不出好酒。
茅臺集團充分發揮黨委在企業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健全黨委決策溝通機制,定期研究各領域工作,切實推動企業發展實現提質增效。
“綠色茅臺”正是茅臺集團黨委制定的企業發展戰略之一,堅守生態底線,茅臺“硬核”行動頻出:不斷節能、減排、降耗、增綠,傾力打造山青、天藍、水清、地潔的釀酒生態和生產環境,確保茅臺酒絕不變味和企業永續發展。

積極傳導綠色理念,打造茅臺“綠色生態”名片,為茅臺品牌形象加分,以實際行動讓茅臺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圖為茅臺集團廠區。(茅臺集團供圖)
從2014年起,茅臺集團連續10年每年出資5000萬元作為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態補償資金。同時,還全力推進地方立法機構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將“水、空氣、土壤、微生物、文化遺產、規劃建設”等領域作為重點立法保護對象,更好地保護不可復制的生態環境。
在生態產業鏈的源頭端,茅臺集團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理論,從田間地頭原料的綠色獲取、供應商的綠色供應、產品的綠色加工到廢棄物的綠色回歸,實現從材料源頭就保持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以改進生產工藝為例,茅臺集團先后建成了5座污水處理廠,形成日處理2.3萬噸污水能力,經過處理的中水可被應用到廠區清潔綠化中。為進一步減少排放,還開展廠區鍋爐“煤改氣”工程,年減少燃煤量14萬噸。
不僅如此,茅臺還在播州區鴨溪鎮打造茅臺生態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承擔茅臺酒生產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及利用,圍繞“酒、氣、肥”三大主體項目,通過多級利用、多路徑循環處理方式,真正實現了茅臺酒生產原料“從土里來、到土里去”的釀酒產業鏈閉合循環。
從綠色供應鏈,到生產節能減排、再到酒糟循環利用,此次再延展至廠區綠色交通,再度釋放茅臺鮮明的信號——持續走好綠色、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單雙號限行只是茅臺‘綠色交通’的過渡。”茅臺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楊代永介紹,下一步,茅臺將用大數據手段打造智慧交通體系,為員工提供一系列智慧、綠色的出行服務,同時推動廠區功能區優化,為茅臺發展留出休養生息的空間,用更多的“硬核”行動保護茅臺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