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龐博 周雅萌 段源興 梁曉琳 宋潔 王雨


幸福像花兒一樣。圖為花茂村一角。(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趙相康 鄧剛 攝)
6月16日,夏季的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農家樂“紅色人家”的小院壩里,桌椅圍成一圈,和5年前那天一模一樣。
“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2015年6月16日,來到花茂村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留下了深情的話語。
花茂村村民、“紅色人家”經營者王治強每每想起這一幕,微笑就爬上臉龐。“這5年,游客慕名而來,感受地道的農家菜,住特色的鄉村民宿,尋找鄉愁,他們感嘆:新農村實在太好了。”
今日讓人向往的花茂村,往昔是個“出行難、飲水難、看病就醫難、農田灌溉難、村民增收難”的典型貧困村莊。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貧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總書記的深情囑托,溫暖了花茂村民的心,鼓舞他們逐夢前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組織的引領和扶貧政策支持下,花茂村依托紅色旅游資源——茍壩會議會址,引進九豐農業等企業落戶,以“鄉愁”為品牌,發展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一體化,推進精準脫貧示范向鄉村振興示范轉變。2019年,花茂村僅鄉村旅游綜合收入就達6億元,被評為省級同步小康示范村。
鄉愁在何方?在花茂村石板路旁盛開的向日葵花里,在農家小院里果實累累的楊梅樹上,在灶臺間香飄四溢的“玥子雞”里。行走在如今的花茂村,“荒茅田”已不在,處處是笑臉。
沿著平坦的村道漫步,一種形制奇特的土陶罐引起了游客注意,紛紛圍著打量。
“這叫做玥子,用來蒸制花茂傳統美食‘玥子雞’,特別香。”花茂村陶藝傳承人母先才笑呵呵地向游客介紹。“玥子原來只有富裕人家才用得上,現在生活好了,家家都能用。”
“我們就是專門來找土陶器的。”來自四川自貢的游客高淼淼也笑了,“難怪總書記說,能在這里找到鄉愁。”
制陶39年,今年52歲的母先才是花茂制陶手藝的第四代傳承人。他抓住村里發展鄉村旅游的機會,開起第一家陶藝館;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到花茂村考察,堅定了他將技藝傳承下去的決心。
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先才陶藝館視察的照片就掛在門口,如今,陶藝館也經歷了幾番“進化”。
“原來我們做的都是酒壇子、菜壇子,現在做的是旅游商品了,銷售不錯,收入也就高了。”在陶藝體驗館里,20多臺拉坯機一字排開,一年能接待上萬名游客。
“從手工作坊到集售賣、體驗、餐飲、住宿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旅游陶藝館,收入從原來的每年3萬元到現在的30萬元,整整翻了10倍,日子越過越好。我們一輩子都感恩黨、感謝總書記。”
“2015年的時候,總書記來我們大棚視察,他親切地問我家里的情況,工作的情況,叮囑我,好好在這里做。”清晨9時,花茂村村民、九豐農業科技園員工萬永香換上工作服,開始打掃掉在地上的葫蘆花。一說起剛上大學的女兒,嘴角笑意藏不住,“我想跟總書記說,這5年,我一直在這里做,每月有固定的收入。孩子也從初中生變成了大學生,生活一切都好,請總書記放心。”
趕上了好時代,越奮斗越幸福。洋溢在村民臉上的笑容,是花茂發展的最好寫照。
“小時候,花茂村塵土漫天飛,我們出去上學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90后”女孩牟明寧從旅游管理專業畢業后,回到花茂就業,學以致用,成為茍壩會議會址的一名講解員。“5年前我還在學校讀書,聽媽媽激動地說,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花茂,從那之后父母不再外出打工,在家發展農家樂,哥哥也回家發展生態養殖。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家人在身邊,生活有奔頭,這就是我理想中的小康生活。”
“原來常年五湖四海到處跑,在外面打工掙錢。如今,村里的發展越來越好,我們這些漂泊在外的人更有了回家的動力。”吃過早飯,48歲的花茂村村民母光熙帶著小孫子在村里溜達,牽動他回鄉創業的,正是那份逐年加深的鄉愁。“現在我開了一家豆花面館,生意不錯,一家三代都在一起,很幸福。”
“農村有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現在我們的基礎設施不僅是‘村村通’‘組組通’,更做到了‘戶戶通’。”
這些年,花茂村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楓香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花茂村原黨總支書記潘克剛最清楚。
“5年間,老百姓的收入大幅提升,人均年收入從2015年的7000余元,到現在的1.7萬余元。生活越來越好,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比原來更好了,更懂得了知黨情、感黨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