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楊靜

保就業就是保民生。圖為赫章縣組織的家政服務員培訓班。(羅大富 攝)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關系千家萬戶。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沖擊,貴州更大力度實施好就業政策,多措并舉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建檔立卡貧困戶、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就業工作,確保就業大局穩定。
今年,貴州提出了實現城鎮新增就業7 5 萬人的目標。打出組合拳,有效保就業,一系列促就業政策不僅讓百姓安心,也增強了經濟發展的信心。
高校畢業生是保就業的重點群體。今年,貴州高校畢業生達到20.4萬人,比去年增長12%。如何保證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關系到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找到工作了!”近日,貴州大學電工學院畢業生張家超通過學校就業工作信息平臺參加了“貴州大學2020年春季網絡招聘會”,找到心儀的單位并投遞了簡歷,經過幾輪面試后,最終錄用了。
張家超能夠順利找到工作,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貴州出臺的系列好政策。
3月,貴州印發了《促進202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條措施》,提出圍繞貴州十大工業產業、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脫貧攻堅主戰場,加強指導和服務,增加就業崗位,招募“教師特設崗位計劃”10000人、“貴州省萬名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基層項目”10000人;全省各級各類機關事業單位增加5000個用編計劃,定向招錄招聘2020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全省扶持5000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這次出臺的政策分量足,含金量高,很多‘真金白銀’的舉措。”省人社廳就業促進處副處長許碧說。
一項項有針對性的就業政策,全力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
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是“三農”工作的“壓艙石”。有效組織農村勞動力參與特色產業發展和外出務工,是貴州就業扶貧的重要措施。
針對農村勞動力和就業困難人群,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正發揮作用。
“原本擔心受疫情影響沒活干,沒想到通過政府的幫助很快找到了工作,現在在蘇州航天電器廠上班,公司包吃包住,一個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銅仁市萬山區旺家社區搬遷群眾張秀兵說。
此外,貴州各地還多措并舉大力提升就業技能服務:遵義市以貧困勞動力、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等群體為重點,開展線上“網絡創業培訓”;畢節市人社局在微信公眾號中新增“職業技能培訓預約”功能,目前已有1.4萬人在寧波務工。
隨著物聯網與大數據的充分結合,“直播帶貨”也并不陌生,一臺電腦、一部手機,田間地頭、車間倉庫成為主播們的直播間,“互聯網營銷師”已成為今年新增的10個新職業之一。
畢節的櫻桃、普安的紅茶、從江的香豬……通過主播們的一聲聲“吆喝”銷售到了全國各地。傳統農業產業圍繞農產品流通、科研及深加工等領域,不斷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助力“黔貨出山”,因此,職業主播風生水起。
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升級催生出的一批新職業,為保就業作出新貢獻,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省城鎮新增就業5.67萬人,外出務工人員204.3萬人。保就業就是保民生,貴州正全力以赴交上一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