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是朋友,山水為伙伴。在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半坡村,一排排藍色光伏板在夏日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將光能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電能。在光伏板下,牛羊成群、蔬菜長勢喜人,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早在2016年,貴州省就開始了分散式光伏發電扶貧,近兩年更是光伏產業發展的一匹“黑馬”。6月28日,國家能源局公布了2020年光伏發電項目國家補貼競價結果,貴州省以裝機規模522萬千瓦獲得擬納入國家補貼光伏項目全國第一位,這是繼2019年貴州省獲國家補貼光伏項目規模成為全國最多省份后再拔頭籌。
來自省能源局的消息,今年貴州省計劃總投資超200億元,申選的26個項目位于貴州省脫貧攻堅“9+3”中的威寧、納雍、紫云、赫章、望謨、晴隆、織金、水城8個縣,裝機200萬千瓦,涉及投資80億元,預計陸續在下半年開工,明年上半年前全部建成投產,項目建設期間可提供短期就業崗位3萬余個。項目運行的25年間,貴州可利用荒山荒坡15萬余畝,年支付土地租金6000余萬元。

位于畢節市威寧自治縣黑土河鎮半坡村的光伏發電站。(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盛亞億 攝 )

威寧自治縣大力發展“板”下經濟,當地村民充分利用光伏電站建設完成后的剩余空地,發展畜牧、蔬菜等產業。(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盛亞億 攝 )

6月15日航拍的安龍縣招堤街道陽方村的光伏發電站太陽能電池板。(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劉朝富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