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文葉飛
銅仁市碧江區匯聚全區之力,做好統籌部署、結對助力、農村改革三件事,精準制定幫扶舉措、匯聚多元幫扶資源、助推優勢產業升級,不斷撬動產業發展潛力,助力沿河自治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銅仁市碧江區整合800 萬元資金幫扶沿河板場鎮發展生豬代養產業,目前板場鎮大坨壩村生豬代養場主體工程已全面建成。(銅仁市碧江區區委組織部供圖)
碧江區投入800萬元幫助沿河自治縣板場鎮發展生豬代養產業;碧江經開區中小企業園資助沿河泉壩鄉黃池村12個貧困家庭子女上學;銅仁宏昕康新中醫醫院組織醫療隊到沿河板場鎮河溝村開展義務診療;碧江區滑石鄉老麻塘村捐贈沿河思渠鎮邊疆村白水貢米5000斤,支持資金50萬元……今年初以來,來自銅仁市碧江區社會各界的溫暖力量源源不斷援向500里之外的沿河自治縣土家山寨。
按照銅仁市委、市政府“9+2”區縣共同支持沿河產業發展的幫扶協作模式,碧江區匯聚全區之力,突出重點關鍵,做好統籌部署、結對助力、農村改革三件事,精準制定幫扶舉措、匯聚多元幫扶資源、助推優勢產業升級,不斷撬動產業發展潛力,助力沿河自治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沿河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碧江力量,要重點圍繞產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穩定就業、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短板、干部幫扶等方面,幫助沿河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銅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碧江區委書記陳代文說。
在沿河板場鎮塘壩村,規劃建設的10多個鋼架大棚整齊排列,對口幫扶該村的碧江區環北街道銅江社區籌資購買的菌棒即將運送過來。“食用菌基地建設面積3000平方米,銅江社區提供15萬棒菌棒和技術支持,我們負責采收。產業興起后,可為當地群眾帶來土地流轉、務工和分紅3份收入。”板場鎮塘壩村脫貧攻堅副指揮長余啟發介紹。
“之前村里沒什么產業,現在發展食用菌種植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我在基地務工一天有80多塊錢的收入。”塘壩村貧困戶晏登高說。
在銅仁市各區縣支持沿河自治縣產業發展專題會議召開后,碧江區迅速研究制定幫扶沿河的具體措施,從資金、項目、產業、就業等方面給予全力幫扶,支持沿河發展生豬代養、食用菌等產業。成立以區委書記、區長為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抽調精兵強將,組建駐沿河幫扶工作隊、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工作組、村結對幫扶工作組、“千企幫千村”工作組,從整合資源跨區域幫扶、就地提高沿河搬遷至碧江群眾收入兩個領域著力,確保幫扶工作有序有力有效。
聚焦沿河易地扶貧搬遷至碧江區的搬遷群眾穩定就業問題,整合區內教育培訓資源,開設職業技能培訓班,設置護理老人、月嫂、挖掘機駕駛、廚師等培訓科目,提高搬遷群眾就業技能,增強穩定就業創業能力。依托區內裕國菇業項目,為搬遷群眾搭建就業創業平臺,采取第一年免租的形式,鼓勵搬遷戶在園區承租食用菌種植大棚,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和保底收購,確保每個大棚收入不低于2.4萬元以上。同時,優先聘用搬遷群眾到園區務工,確保穩定就業。此外,統籌區內200余家企業2000余個就業崗位,優先滿足沿河板場鎮符合條件的貧困勞動力就業需求,保障貧困戶有工作可做、有薪金可領。
自3月初以來,碧江區陸續組織26家企業、1個商會,結對幫扶沿河3個鎮26個村,助力沿河打贏深度貧困殲滅戰。
碧江區河西街道茅溪村結對幫扶沿河板場鎮一類貧困村劉家村以來,精準制定幫扶措施、匯聚多元幫扶資源、助推優勢產業升級,在板場鎮愛華村發展生豬代養場項目飛地經濟,覆蓋帶動劉家村75戶貧困戶。
“我們這個地方山高坡陡,基礎條件不好,不適合發展生豬代養,所以與茅溪村商定把項目建設到其他村寨去,我們的村民共享發展成果。”劉家村黨支部書記安明洪介紹。
據板場鎮劉家村駐村工作隊成員田宇介紹,截至目前,茅溪村共投入資金96萬元,其中80萬元用來發展異地生豬項目,10萬元在劉家村發展黃花種植項目,2萬元用作辦公經費,4萬元用來幫助10戶貧困戶發展產業。
幫扶沿河以來,碧江區著力用好結對助力杠桿,匯聚多元幫扶資源。環北街道銅江社區整合資金65萬元,幫助塘壩村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河西街道茅溪村支持資金80萬元,幫助劉家村發展黃花菜、辣椒和生豬代養項目;滑石鄉老麻塘村支持資金50萬元,幫助邊疆村種植中藥材(菊花)15畝,折耳根、茄子等蔬菜41畝,養殖肉鴿3000羽,利益聯結貧困群眾134戶。
同時,以“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為契機,組織區內26家企業對板場鎮貧困村進行全覆蓋結對幫扶,以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醫療扶貧、公益扶貧為主要幫扶載體,帶動幫扶村貧困戶增收。
為沿河扶貧干部舉辦脫貧攻堅專業培訓班,增強干部脫貧攻堅本領。積極組織幫扶村致富能手、村“兩委”人員等到碧江考察學習,提高產業發展能力,推動能人治村、能人興村、能人富村。充分運用區內白水貢米、折耳根、食用菌、中藥材(菊花)等特色產業技術、管護、銷售等方面的優勢,組織產業技術專業人才為幫扶村提供技術指導,提高幫扶村產業發展科學化水平。
為切實做好對口幫扶工作,助力沿河攻克堡壘,碧江區打出組合拳,真金白銀攜企幫扶鎮村興產業。
整合資金800萬元幫扶板場鎮愛華村、大坨壩村、東紅社區發展生豬代養產業。由農業龍頭企業貴州御咖牧業統一提供豬苗、飼料和養殖技術,并統一回收,預計年出欄生豬共1.2萬頭,將帶動1229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同時,碧江區26家企業和3個村(社區)根據被幫扶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幫助培育發展食用菌、中藥材、折耳根、黃花菜、辣椒、茄子等產業,做到統一發展規劃、統一種子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與銷售,以產業興旺帶動當地群眾穩定增收。
圍繞結對幫扶村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轉情況,建立健全工作運行機制,推動合作社實體化、規范化運營。在幫扶村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鼓勵碧江農業龍頭企業與幫扶村合作,在幫扶村建立企業原料生產加工基地,打造產業發展共同體,實現企業和農戶雙贏。讓貧困群眾分享發展紅利,變簡單“扶持到戶”為“效益到戶”,確保群眾獲得穩定收益。
依托華聯瑪客超市設置產品直銷點,直接把幫扶村合格農產品搬上超市貨架,減少中間轉售成本,保障幫扶村經濟主體收益。在銅仁宏暢果蔬市場設置500平方米的農特產品直銷區,用于銷售沿河農特產品,免收一切費用,目前已幫助劉家村賣出滯銷的800余斤干黃花菜。同時,建立市場對接機制,碧江區3個村(社區)合作社與各被幫扶村建立購銷合作協議,必要時進行保底收購,確保打通產業發展“最后一公里”,提高群眾收益。
針對沿河思渠鎮、板場鎮“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存在短板的實際,碧江區再次支持資金200萬元,用于兩鎮的脫貧攻堅工作。
“我們將弘揚為黨分憂、先富幫后富的精神,確保兄弟縣同全國一道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為沿河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碧江力量。”碧江區委副書記、區長黃洪州的話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