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汪瑞梁
金沙縣森林面積從2010年的152.59萬畝增加到2019年的234.5萬畝,森林覆蓋率從40.24%增加到61.85%。良好的生態不僅讓群眾的家園美起來,也讓生活富了起來。
一棟棟獨具特色的黔西北民居依山而建,一片片翠色欲流的植被映入眼簾,一個個生態產業園改變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如今,良好的生態已成金沙縣的一張靚麗名片,不僅讓鄉村美起來,也讓群眾的生活富起來。
數據顯示,2010年金沙縣森林面積152.59萬畝、森林覆蓋率40.24%,到2019年,全縣森林面積約為234.5萬畝、森林覆蓋率約達61.85%,兌付群眾生態補償資金2518.66萬元。
初夏的金沙縣嵐頭鎮三橋社區,群山披綠,萬木蔥蘢。
從曾經“塵土漫天,村民不敢開窗”的村莊變成如今窗明幾凈、遍地翠綠的宜居樂園,三橋社區發生的蝶變是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的一個典型。
據三橋社區黨總支書記何榮華介紹,以前嵐頭鎮鐵礦資源儲量大,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為促進經濟發展,該鎮建了鐵礦廠,群眾漫山遍野大面積挖礦,導致山間溝壑縱橫,對生態破壞很大,三橋社區也是“受害者”之一。2001年,社區開始組織群眾植樹復綠,經過近20年的生態修復,曾經塵土漫天的三橋社區變成了生機盎然的綠色家園。
“以前挖礦那會兒,天晴就是滿天灰塵,下雨路上全是稀泥,且有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現象發生。2001年,我們社區初步實施了530畝連片植樹造林,每畝地補助群眾300斤糧食,大家積極性很高。后來每年都組織群眾植樹,現在三橋社區單是規模化管理的森林就有1萬多畝。”追昔撫今,58歲的何榮華臉上露出了笑容。
近幾年,嵐頭鎮生態建設步履鏗鏘。2015年,該鎮森林覆蓋率為50.4%,如今已達62%。“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做強生態產業,將嵐頭鎮建設成為養眼、養顏、養肺、養心的農旅特色鎮。”嵐頭鎮黨委書記呂良軍說。
和嵐頭鎮相鄰的茶園鎮,曾經小煤窯眾多,隨意開采煤礦的現象頻繁,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說起以前的面貌,茶園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汪明開記憶猶新:“10年前,群眾伐木賣給煤窯,亂砍濫伐嚴重,山上難看見一棵大樹。鎮政府對面的山坡,每逢大雨就出現泥石流,毀了不少莊稼。”
既知其“頑疾”,當探尋“良方”。10年來,茶園鎮關停小煤窯、植樹造林、發展林下經濟……通過當地干部群眾苦干實干,綠水青山再現眼前,生態建設日新月異。
“如今,全鎮25度以上的山坡要么退耕還林,要么種植經果林,現有林地面積50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61%。”茶園鎮黨委書記毛詩念告訴記者,現在除了平整的耕地外,再也看不見昔日山坡光禿禿的場景。
走進嵐頭鎮三橋社區,8000多畝綠油油的茶園為黃土地穿上了新裝,生態茶產業年產值達6000多萬元。
植樹造林讓家園美起來后,三橋社區開始向綠水青山要收入。“2010年,我們組織社區黨員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學習,回來就開始發展茶葉種植。當時有些群眾不理解,我們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如今茶產業已成規模,帶動上千人就業,群眾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轉變。”何榮華說。
為促進茶產業穩健發展,三橋社區通過“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群眾”的組織方式經營茶葉基地,合作社組織群眾務工和管理茶園,龍頭企業負責產銷。群眾除了每年領取土地流轉費外,參與管理茶園每畝有管理費300元,在基地務工每天工資在100元至300元之間。此外,村集體每年可分紅16萬元。
“以前只能靠打零工和種包谷維持生計,一年辛苦到頭入不敷出。如今村里有了茶園和茶廠,我在里面上班,還可以照顧家庭。”在嵐頭鎮東隆村茶葉加工廠務工的當地村民劉方碧說,她在廠里工作一個月工資3000元,每月24日定時發放,從未拖欠。在東隆村,像劉方碧一樣常年在茶葉加工廠就近就業的當地群眾有12人。
2017年,東隆村種植茶葉2800畝,山野間的黃土地開始變得四季常青。“我們村合作社與金沙貢茶公司合作,在茶葉基地建起了加工廠,實現了產銷無縫對接。”東隆村村委會主任余超介紹,茶葉基地里的鋤草、施肥、剪枝、管護等崗位,可帶動當地上百位群眾就業。
“目前全鎮已種植福鼎大白、春雨一號等生態茶1.85萬畝,年產值8000多萬元。”在嵐頭鎮黨委書記呂良軍看來,種茶真正實現了山野綠起來、鄉村美起來、群眾富起來。
據悉,目前金沙縣已發展生態茶40萬畝,既補齊了綠色短板,又帶動了群眾增收。
隨著生態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嵐頭鎮已從以前的“礦山鎮”變成了現在的綠色產業鎮。
走進該鎮茅崗村,碧波蕩漾的穿洞水庫滋養著數千畝農田,湖畔櫻桃樹、茶樹郁郁蔥蔥。“2015年,我家把6畝土地全部種上了櫻桃樹,2019年掛果后收入3萬多元,我母親很高興,說比種包谷劃算多了。”茅崗村村干部李佑芳說。
“以前的茅崗村,貌如其名,只有黃土和雜草。后來開始植樹造林,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又發展生態產業,才有了今天的新貌。”67歲的老村主任付德一告訴記者,1979年金沙縣沙土鎮修建烏江水庫,他們作為生態移民搬遷對象來到茅崗村安家,親眼見證了村里幾十年的發展。
茅崗村目前種植了茶葉1000多畝、櫻桃300多畝,帶動2019年僅剩的20多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我在村里做護林員,月薪800元,自己種植了幾畝櫻桃,年收入加起來有3萬多元。”說起發展生態產業帶來的福利,村民王發敏笑容滿面。
同樣大變樣的還有茶園鎮,生態環境的改善,吸引了不少“游子”回鄉發展林下經濟。
茶園鎮桂花村返鄉創業青年萬成,2018年種植蜂糖李1200畝,每年帶動當地13位群眾固定就業、季節性務工50多人。“我們家有7口人,負擔很重,感謝小萬他們,讓我多了一份收入。”桂花村村民王文進說,他2019年在蜂糖李基地季節性務工收入1.2萬余元。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脫貧攻堅的好政策,是我們返鄉創業的動力。”萬成告訴記者,除了種水果,他還與朋友合伙辦起了農家樂,帶動當地群眾7人就業。
看到萬成回鄉發展,其他人也不甘落后。2017年,外出做生意多年的新橋村村民李平得知退耕還林的惠民政策后,回鄉發展種植刺梨520畝,帶動季節性務工群眾近80人。
“除了聯系成都的企業收購加工外,我還通過網絡直播推銷刺梨,不斷拓寬銷路。”李平說。
同一年,與李平同村的蔡和義也回到家鄉,流轉土地種植獼猴桃348畝。
“今年獼猴桃將迎來盛產,按市場價每斤3元到6元計算,畝產值可達6000元以上。”蔡和義告訴記者,基地帶動群眾就業20余人,每人每天務工工資100元。
據了解,目前茶園鎮發展生態茶園約1萬畝,改變了曾經“茶園無茶”的狀況,還種植了李子、刺梨、獼猴桃、板栗等經果林4700余畝,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扶貧效果“三馬齊驅”。

山下茶山上樹,金沙縣嵐頭鎮從以前的“礦山鎮”變成了現在的綠色產業鎮。(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汪瑞梁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