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消費扶貧絕不僅僅是“一買了之”“一幫了之”,而是需要構建長效機制,既發揮助力按期脫貧的當下功用,也發揮鞏固脫貧成果的長期作用。
消費扶貧自2018年啟動至今,國家相關部委每年均發專門文件“加持”,推動“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扶貧產品購買,幫助貧困人口按期脫貧。消費扶貧通過定向購買,有效地解決了產業扶貧的銷售難題,直接增加了貧困人口收入,即期減貧效果明顯。但是,消費扶貧絕不僅僅是“一買了之”“一幫了之”,而是需要構建長效機制,既發揮助力按期脫貧的當下功用,也發揮鞏固脫貧成果的長期作用。構建消費扶貧的長效機制,必須需求、供給和連接三端協同,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助推貧困地區扶貧產業在生產供給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上的雙向成長,幫助貧困人口實現產業經營和務工就業等多渠道的持續增收。
消費扶貧作為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需求端在行政動員下,率先發力。隨著脫貧攻堅決戰決勝進入倒計時階段,除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定點扶貧等外部幫扶主體持續發力以外,貧困地區各級黨委政府、學校和企事業單位也相繼開展面向幫扶地區的消費扶貧工作。比如校農結合,各級各類學校通過食堂向幫扶鄉鎮定期采購,尤其在幫助消化量大滯銷農產品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一些單位的消費扶貧則已經從產品購買延伸到產業發展的“全鏈”幫扶。比如吉利控股集團在國務院扶貧辦和杭州市上城區的牽線搭橋下,采購雷山茶作為辦公用茶。為了滿足采購量,吉利集團投入幫扶資金2000萬元,在望豐鄉三角田村建設茶旅文化扶貧示范項目,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開展“基地種植-茶廠建設-人才、技術和管理支持-訂單包銷”的“全鏈”幫扶,推動形成消費扶貧的長效機制。吉利控股集團的雷山扶貧項目因其幫扶模式的創新、東西部扶貧協作成效的提升,得到中央領導肯定性批示。這些案例充分表明:消費扶貧完全有可能從最初的消費購買,深化為長效機制的建立。
同時,很顯然,不管是幫扶單位直接購買,還是引進大型企業幫扶帶動,都是發揮了制度優勢,以行政動員方式推動大扶貧。但是,需求端給力消費扶貧,既要發揮制度優勢,又要尊重市場規律。
具體來看,根據“四不摘”,制度優勢在脫貧攻堅任務完成以后依然會持續。因此,需要探討的是后者:需求端給力如何尊重市場規律?從消費購買的體驗來講,物流距離與保鮮成本是兩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而這與農產品交易半徑直接相關。因此,激發并滿足交易半徑相對較短范圍內的消費需求,有利于提高消費購買體驗,從而增加消費扶貧的持續性。這方面依然可以發揮制度優勢,培育在地消費生態圈。相關舉措包括:規范本地機關食堂、學校的批量采購,推動形成長期穩定的消費購買關系;推動社區配送常態化,孵化CSA(社區支持農業)的多樣化運營模式;持續推動農產品進入各級政府采購清單;做好“旅游+在地特色消費”文章,擴大在地消費規模等。
長期來看,構建消費扶貧的長效機制,必須提高供給能力。根據貧困地區供給能力的實際及其制約因素,應該轉變“需求創造供給”思路,樹立“供給創造需求”的理念,立足特色,強化要素聚集和提升要素效率,按照“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的思路,全面提升供給能力。
就貴州來看,作為典型的山地和民族省份,應當針對特色產業發展的供給側瓶頸,培育產業生態,穩定提升特色農產品供給能力。貴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也是消費扶貧連接的主要產業。從貴州各地實施的情況來看,特色趨同、大規模種養技術支撐不足是制約貴州農業供給能力提升的最短板。因此,貴州應針對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建立省、市(州)、縣三級技術支持體系,形成科研機構和高校研發、職業院校應用、農技部門推廣、企業自主投入研發的多元主體格局,為貴州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持續的技術和人才支持。

6 月19 日,黔西縣杜鵑街道辦事處牌莊社區村民在葡萄園里為葡萄果實套紙袋。(羅興祥 攝)

6 月24 日,工人在王老吉刺檸吉生產基地生產飲品,該生產基地是廣藥集團、王老吉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項目之一。(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蘆曉娟 攝)
互聯網技術的普遍使用,大大改善了供需雙方的信息連通程度。比較之下,物流瓶頸更為凸顯,成為農產品走向大市場的最大制約因素。對此,各界都強調完善硬件設施建設,暢通物流;針對鮮活農產品的保鮮要求,提出應加強冷鏈物流建設。處方雖然開出來了,但是貧困山區實施起來仍然困難重重。根本原因依然是成本太高。所以,連接端必須從農產品消費的市場特征和貴州本土特征出發,聚合現有的連接端資源,盡可能做到低成本連接。
要按照“分類連接”的思路,對接供需主體。大宗農產品主打外部市場,必須做好全鏈暢通。根據供給主體的空間分布,合理布局倉儲、物流節點;面向需求主體區位,優化集散中心布局和“最后一公里”物流線路連接。產量小的農產品,主打在地市場,優化空間更大。從供給端連接來看,一是生產布局的空間優化,盡量向居民小區、旅游景點靠攏,縮短物流距離;從需求端連接來看,合理規劃物流和配送路線,打通關鍵環節,確保物流暢通。對于散戶交易,重點解決消費者與農民生產者信息渠道的錯位問題,提高信息連通與商品連通的一致性。因為消費者可能從某些知名公眾號獲得商品信息,但是農民生產者可能在自媒體上發送商品信息,產生供需雙方信息渠道的平行空間,導致“看得見買不著”,消費購買難以達成。是以連接端致力于幫助小生產者打破數字平行空間造成的“信息鴻溝”,無疑是互聯網成功“+”農業的一個關鍵。
此外,同樣重要的是,要創新思路整合資源,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比如連接平臺的整合建設。一方面用好農村集貿市場等傳統交易平臺,加強定期交易場所、設施的建設,同時做好交易規范化管理與配套服務提升;另一方面加強自媒體銷售平臺和渠道建設,引導農民逐步養成“線上口碑”的新交易倫理,自覺維護在數字銷售渠道和平臺的信用。此外,圍繞“在地消費”盤活各類資源也是連接供需兩端的重要路徑。比如結合旅游景點等平臺資源,定期或不定期組織農產品展銷與體驗活動;依托傳統節日,開展特色購物體驗活動;結合國家法定節假日,創新“在地消費”模式,擴大“在地消費”規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