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芬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星湖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0)
產婦的產后康復工作一直是婦科護理中一項重要內容,由于這一階段的產婦需要保持臥床休養,因此缺乏運動,容易出現各類并發癥[1];另外考慮到很多初產婦缺少經驗,分娩后容易出現產后抑郁等并發癥,因此在護理工作中需要采取針對性更強的康復護理措施加以干預,以此來提高足月順產產婦產后康復狀況,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50例足月順產產婦,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年齡22~35歲,平均(27.54±2.47)歲,產次1~2次,平均(1.22±0.38)次;對照組年齡23~35歲,平均(27.14±2.64)歲,產次1~2次,平均(1.34±0.41)次。對比以上資料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主要為飲食干預,心理輔助,哺乳知識指導等;研究組采取康復護理,具體為:
(1)基礎護理:在分娩結束后,護理人員首先需要對產婦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例如呼吸、心率、血壓等,如果出現異常情況需要第一時間告知醫師,防止病情惡化[2]。(2)心理護理:產后抑郁癥是影響產婦產后康復工作中的重要難題,尤其對于初產婦而言,其心理情緒會發生顯著變化,此時需要通過有效的疏導和積極心理支持幫助他們建立樂觀心態。必要時還應當展開專業的健康教育培訓,立足于專業的角度為產婦講解這一生理變化過程。當然,培訓對象不應只限于產婦,同樣對家屬也需要普及相關知識,例如多陪伴產婦,不能因為嬰兒出生而忽略產婦,否則容易加劇不良情緒滋生。(3)母乳喂養教育:首先需要對產婦的實際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指導產婦循序漸進地掌握母乳喂養技巧;護理人員需要指導產婦學會正確的哺乳姿勢和方法,提高母嬰雙方的舒適度,同時在哺乳過程中指導產婦保護乳房,防止并發癥發生。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展開比較,評價指標分為滿意、良好、一般、不滿意.護理滿意率=滿意+良好+一般/25*100%。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內容為泌尿系統感染、出血、子宮炎、腹瀉。并發癥發生率=泌尿系統感染+出血+子宮炎+腹瀉/25*100%。
以SPSS 20處理,計數資料以x2檢驗、百分數表示。P<0.05時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護理,研究組護理滿意率為96.00%,對照組護理滿意率為72.00%。對比數據具有差異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滿意率對比[n(%)]
經護理,研究組發生泌尿系統感染人數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0%,對照組發生泌尿系統感染人數2例,出血1例,子宮炎1例,腹瀉2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4.00%。對比數據具有差異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X2=4.152,P=0.041)
足月順產產婦由于分娩結束后缺乏運動,再加上很多初產婦對于產后保健知識的認知相對匱乏,如果護理工作不到位,容易使產婦出現各類并發癥,最終影響康復結果[3]。因此對于足月順產產婦而言,在產后如果能夠實施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通過縮短康復時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的可能,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產后康復效果。
在此次研究中,首先對比護理滿意率,研究組為96.00%,對照組為72.00%,數據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次對比并發癥發生率,研究組為4.00%,對照組為24.00%,數據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分析為:首先做好完善的基礎護理,對產婦的生命體征進行動態監視。其次需要對產婦心理提供支持和疏導,因為分娩結束后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會導致負性情緒滋生,長此以往會形成嚴重的焦慮抑郁情緒,影響生活質量水平[4];所以通過有效的溝通和保健知識的講解,為產婦樹立正確的康復信心,一方面提高護理依存性,另一方面防止心理情緒惡化。最后需要對母乳喂養知識進行教育,幫助產婦掌握基本的母乳喂養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改善母嬰雙方的舒適度;同樣,正確的哺乳方法也能降低乳房并發癥發生,保證預后[5]。
綜上,對于足月順產產婦而言,在采取康復護理干預時可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率,另外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