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閩,肖 磊,馬 雯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人民醫院,江蘇 揚州 225200)
乳腺癌,屬于惡性腫瘤的一種,主要發生在人體乳腺上皮組織,其常見病因包括:家族遺傳、長期不良生活習慣、心理壓力等,目前為止,對于該類疾病,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的措施,然而,在手術治療后,部分患者由于受到疾病因素的影響極易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進而嚴重影響最終的療效,因此,對乳腺癌患者圍術期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1]。本次研究主要針對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乳腺癌保乳手術圍術期的臨床應用效果展開分析,總結如下。
本次研究抽取前來我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進行保乳手術治療的84例乳腺癌患者作為參考,將其按照隨機抽簽的方式分為比對組(42例)和研究組(42例),具體資料如下。比對組:年齡32~57,平均(44.39±2.61)歲;研究組:年齡35~58,平均(46.51±1.98)歲。對比2組基礎資料,結果均不具統計學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比對組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指導檢查、生命體征監測等;研究組快速康復外科護理:
1.2.1 術前
①護理人員需主動與患者溝通,對患者內心的想法進行充分了解,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患者講解手術的流程、相關注意事項和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提高患者的認知程度和治療依從性;②功能鍛煉。借助圖片、視頻等方式為患者講解患肢功能鍛煉的相關措施,如:曲肘、握拳和患側手部梳洗等;③術前2h,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準備300~500 mL糖水進行攝入,以此來達到補充能量的效果[2]。
1.2.2 術中
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出血量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并將相關數據進行詳細記錄,與此同時,還要做好患者非手術部位的保暖措施,避免溫度過低引起其他不良反應現象的出現。
1.2.3 術后
①患者在蘇醒后,護理人員可以指導其進行手部的握拳活動,將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的優勢為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術后6 h,指導其進行少量飲用水或流質食物的攝入,保持其體內營養的均衡;②術后1~4天,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恢復情況指導其分別進行前臂肘關節屈伸活動和患側手臂上舉活動,循序漸進,逐漸增加上舉的高度,每日2~4次即可[3]。
常規護理、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后,對2組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和并發癥發生率指標進行分析。
數據用SPSS 21.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代表,行x2檢驗,P<0.05。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為95.24%,與比對組80.95%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的分析與對比[n(%)]
常規護理后,比對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3.81%(10/42),包括:感染(2例),上肢水腫(5例),皮下出血(3例);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14%(3/42),即:上肢水腫(2例)、皮下出血(1例),2者相比較,研究組較低,X2=4.46,P=0.03。
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作為一種新興的護理模式,指的是通過對患者圍術期各項護理干預措施的優化來緩解其手術造成的應激反應,降低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盡早康復的整個流程。
本次研究中,結果顯示:常規護理、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后,比對組、研究組乳腺癌患者的護理有效率分別為80.95%、95.24%,2者相比較,研究組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發癥發生率相比較,(23.81%VS7.14%),研究組顯著低于比對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原因分析為,對于乳腺癌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前,護理人員必須要及時從患者的內心著手,將保乳手術治療的基本流程、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情況為患者詳細講解,指導患者進行患側手部的功能鍛煉,提高患者的認知與了解。另外,在手術治療后,護理人員還可以通過早期的飲食、前臂肘關節運動的指導來進行干預,避免上肢水腫等并發癥的出現,幫助患者盡早恢復。
綜上,對于乳腺癌患者,在進行保乳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的措施,不僅能夠較好的改善患者的各項不良癥狀,提高臨床療效,而且還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在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