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麗
(泰興市人民醫院,江蘇 泰興 225400)
鼻竇炎作為耳鼻喉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給患者生活帶來諸多影響。鼻竇炎主要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可以有細菌和病毒的合并感染。由于鼻竇炎病情容易反復、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較低,常導致患者病情遷延不愈[1]。其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個方面,臨床上,鼻竇炎的治療仍以手術治療為主。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迅速發展,鼻竇炎治療的微創手術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其優點是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以及并發癥較少等。但臨床無論哪種治療方式都不能離開良好的護理服務[2]。本文筆者對我院的鼻竇炎手術患者進行無縫隙護理服務模式應用,評價其對鼻竇炎術后并發癥產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將2017年1月-2020年2月在我院就診的120例鼻竇炎手術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41.6±3.2)歲;觀察組男性患者31例,女性29例,患者年齡21-70,平均年齡(42.1±4.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院方倫理委員會對此次研究知情,研究有意義。
兩組患者均根據病史、查體、輔助檢查等,確診為鼻竇炎,并根據CT結果進行鼻竇炎部位定位診斷,采取相同術式進行手術。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模式,即指導患者改善飲食,并進行日常生活護理。觀察組患者應用無縫隙護理服務模式,包括:
(1)入院指導:患者入院時即開始無縫隙護理模式,包括與患者深入溝通,介紹相關醫護人員,幫助患者了解病房設施情況,向患者詳細介紹病情,解答患者疑問;(2)術前護理:講解手術相關情況,包括手術部位、手術方式以及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策略;移除病房的毛絨類物品,以免引起患者鼻腔不適,給予鼻腔氫化潑尼松霧化;(3)術中護理:幫助患者擺正體位,密切關注患者手術過程中出現的病情變化,予以心理輔導以減少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和焦慮;控制性低血壓,協助麻醉師動態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減少術中出血。(4)術后護理:嚴密監測患者術后體溫、呼吸、脈搏、血壓變化情況;給予患者鼻腔沖洗,術后因鼻腔填塞物引起疼痛的患者,鼻腔內可利多卡因+生理鹽水稀釋點滴,可以局部止痛;術后24h內給予鼻額冷敷,根據病情變化術后24-48h可取出鼻腔填塞物,抽取填塞物后鼻腔沖洗;(5)出院指導:出院后指導患者鼻腔沖洗及加強體質鍛煉,建立隨訪卡,預約門診復診及保持電話隨訪并及時心理疏導,術后一個月每周復診1次,術后二個月2~3周1次,術后3月每月復診1次。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出血、感染、粘連以及疼痛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通過SPSS 21.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出現,對照組患者術后出血、感染、粘連以及疼痛等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鼻竇炎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主要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引起感染的常見菌群主要包括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厭氧菌,主要癥狀包括頭痛、流涕、鼻塞、嗅覺障礙和記憶減退等。目前臨床上采用鼻內鏡手術進行治療,其手術效果良好,創傷小,預后較好[3]。同時,手術效果的好壞與良好的護理密不可分。近年來,無縫隙護理在臨床護理中得到應用,無縫護理是一種新的護理服務模式,區別于常規護理,無縫護理貫穿于護理的各個方面,關注患者心理層次的變化,因此,能夠取得良好的術后護理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給予無縫隙護理后,術后出血、感染、粘連和疼痛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小于給予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P<0.05),調查結果顯示,患者頭痛和鼻部不適感較前緩解,表明予以患者無縫隙護理服務后手術效果和術后恢復情況均明顯改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在加大,鼻竇炎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狀態,所以鼻竇炎的根治成為該疾病治療的目標和要求。無縫隙護理作為一種全面而又完整的治療理念[4],關注患者身心方面的改變,并及時給予反饋,從而很大程度的改善了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予以鼻竇炎圍手術期患者無縫隙護理服務模式,通過入院、術前、術后和出院后各個方面等一系列護理服務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鼻竇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