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黔運
(湘雅二醫院,湖南 長沙 410011)
PICU嬰幼兒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適用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或胃腸道功能衰竭患兒,可在較短的時間內糾正嬰幼兒低氧血癥,防止患兒肺泡在呼氣末陷閉,改善患兒肺泡通氣功能[1]。本次研究為論證多點固定鼻塞法在PICU嬰幼兒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中的應用價值,比較我院兒科重癥監護室2018年3月-2019年3月25例采取傳統固定鼻塞法患兒與27例采取多點固定鼻塞法患兒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24h前后相關血氣分析數值變化情況以及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現報道如下:
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52例PICU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嬰幼兒按照是否采取多點固定鼻塞法將所有患兒分為對照組(未采取多點固定鼻塞法)與實驗組(采取多點固定鼻塞法),實驗組27例嬰幼兒一般資料如下:男(14例)女(13例)比例為14:13,年齡在1個月至6個月,中位年齡為(4.12±0.12)個月。對照組25例嬰幼兒一般資料如下:男(13例)女(12例)比例為13:12,年齡在1個月至6個月,中位年齡為(4.05±0.11)個月。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嬰幼兒一般資料經統計學驗證,P值大于0.05。
本次研究參考我國中華醫學會制定的兒科重癥肺炎相關內容,參與本次研究的患兒均出現嗜睡、昏迷、抽搐等明顯中毒癥狀,肺部聽診可聞及濕羅音,X線檢查可于肺部發現彌漫行陰影,患兒符合重癥肺炎臨床診斷標準,患兒需行經鼻氣道正壓通氣治療。
對照組患兒采用固定帽以固定鼻塞與氣管。實驗組患兒采用多點固定鼻塞法,醫護人員根據患兒頭圍、鼻間距以及體重等相關因素,先采用長約12cm-20 cm的3M蠶絲膠布自中間縱行剪開使其呈“人”形狀,將未剪開部分膠布貼于患兒鼻頭、鼻梁上端。而后選擇大小合適的鼻塞,將鼻塞置于患兒鼻孔,“人”字形膠布剪開部分分別與鼻塞兩側出氣管、鼻塞橫梁上進行粘粘,最后將膠布末端貼在患兒臉頰上,并使用3M彈性繃帶在患兒額頭兩側固定進出氣管。
(1)觀察比較兩組嬰幼兒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前、治療24h后相關血氣分析數值變化情況。
(2)觀察比較兩組嬰幼兒鼻塞脫落、管道接連脫落、鼻周皮膚損傷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兩組嬰幼兒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前后相關血氣分析數值變化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嬰幼兒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24h后相關血氣分析相關數值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各項數值差異明顯,P<0.05。
表1 兩組嬰幼兒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前后相關血氣分析數值變化情況[、n]

表1 兩組嬰幼兒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前后相關血氣分析數值變化情況[、n]
例別 例數 PaO2(KPa) t值 P值 PaCO2(KPa) t值 P值治療前 治療24h后 治療前 治療24h后實驗組 27 171.56±10.14130.73±10.37 1.023 <0.05 70.48±4.25 41.78±4.33 1.048 <0.05對照組 25 171.59±10.13158.13±10.38 1.052 <0.05 70.57±4.16 60.23±4.34 1.703 <0.05 t值 1.171 1.371 - - 1.577 1.471 - -P值 >0.05 <0.05 - - >0.05 <0.05 - -
嬰幼兒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期間鼻塞脫落、管道接連脫落、鼻周皮膚損傷等不良事件發生例數分別1例、1例、1例,共發生3例。對照組嬰幼兒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期間鼻塞脫落、管道接連脫落、鼻周皮膚損傷等不良事件發生例數分別3例、3例、3例,共發生9例。實驗組嬰幼兒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11.11% VS 36.00%),x2檢驗5.136,P<0.05。
PICU嬰幼兒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持久性及有效性是改善患兒肺功能的重要基礎,但是由于嬰幼兒配合能力以及耐受能力低,傳統鼻塞固定中對嬰幼兒局部長期壓迫可增加患兒鼻孔異物感,誘使患兒哭鬧以致鼻塞脫落,從而降低臨床治療效果[2-3]。
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兒治療24h后相關血氣分析數值明顯優于對照組且不良事件發生率低,由此可見,PICU嬰幼兒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多點固定鼻塞法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