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海華
(南京市江寧區中醫醫院,江蘇 南京 211100)
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發病率較高,多發于老年群體,與骨質疏松情況有關,臨床治療以手術方式為主,目前我國醫療水平不斷發展,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減輕,而合理的護理服務能夠減輕手術刺激,但目前護理模式較多,護理模式選擇尚未達成共識,值得進一步探究[1]。其中快速康復護理以預防并發癥,促進患者盡快恢復為主要目的,在骨折手術患者中應用較多,但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應用尚需進一步探究,本文探究了快速康復護理在股骨粗隆間骨折圍手術期的應用療效,報道如下:
2018年1月-2019年9月,從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選取64例進行研究,按照患者姓氏拼音順序先后編號,隨機分對照組、試驗組,各32例。對照組男15例,女17例,年齡22-85歲,平均(56.73±3.99)歲,致傷原因包括:車禍、摔倒、撞擊;試驗組男13例,女19例,年齡47-89歲,平均(57.27±3.89)歲,致傷原因:車禍、摔倒、撞擊。上述資料組間差異對結果影響較小,可比較。
對照組給予圍手術期常規護理,開展入院健康教育,進行術前訪視,說明注意事項和手術操作流程,解答患者疑問,術前12h禁食,術前6h禁飲,常規留置導管,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病情恢復情況;試驗組給予快速康復護理,措施:(1)術前強化心理輔導,護理人員評估患者情緒狀態,綜合應用放松療法、認知療法,改善患者情緒狀態,指導患者進行主動咳嗽、踝泵肌肉收縮、臥床排便等,與麻醉師溝通評估患者病情,制定適宜麻醉方案,術前6h禁食,術前2h禁飲,術前2h可適當給予患者葡萄糖溶液;(2)術中強化保暖工作,護理人員監測患者體溫變化,合理調節室溫,配合使用恒溫墊,對補液、藥物、沖洗液進行預加溫處理,達到37度左右,對暴露非手術部位及時遮蓋;(3)術后監測患者蘇醒情況,若無異常問題可在術后2h進少量溫水,術后12h可進流質食物,術后24h下床活動,留置引流管患者盡早拔除,術后2-4d開始進行康復訓練,并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及時調整訓練方案。
(1)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評估,使用髖關節功能量表(Harris),包括功能、疼痛、活動度和畸形4方面,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說明功能越佳[2];(2)并發癥率統計比較,包括:骨折遷延不愈、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
數據處理使用SPSS24.0軟件,計數資料,表示為[n/(%)],x2值進行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t值檢驗,統計學意義指標:P<0.05。
試驗組護理后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比較(,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試驗組 32 79.21±3.6686.67±3.87 7.923 0.000對照組 32 79.34±3.8282.13±3.32 3.118 0.002 t -- 0.139 5.037 -- --P -- 0.890 0.000 -- --
試驗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率比較[n(%)]
近年來,快速康復護理理念應用廣泛,以循證醫學依據為基礎,優化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兼顧外科、護理、麻醉、和營養等多學科,為患者提供系統護理服務,減少或阻斷手術導致的應激性刺激,促進患者盡快恢復,降低并發癥率,在手術治療患者中應用廣泛,針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應用價值較高,但具體效果和作用機制尚未完全確定,值得進一步探究[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護理后髖關節功能和并發癥率均優于對照組,原因分析如下:術前縮短了禁食禁飲時間,并給予患者葡萄糖溶液,補充能量,提高機體抵抗能力,同時強化心理疏導,保證患者處于放松狀態,避免情緒波動增加應激性刺激,術中強化保溫處理,保證患者處于恒溫狀態,避免低體溫加重應激刺激,保證手術順利開展,此外術后注重盡早拔除引流管,盡早進食進水,配合康復訓練,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利于骨折愈合,有效預防由于長期制動導致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情況,保證患者快速恢復。而常規護理干預缺乏針對性處理,術前禁食禁飲時間過長,患者能力供給不足,并會加重腸道負擔,不利于減輕應激性刺激,且術中和術后以手術配合和病情監測為主,忽略了患者病情康復指導,未能有效提高患者機體耐受能力,不利于預后恢復,存在出現多種并發癥的風險。
綜上,在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快速康復護理利于髖關節功能恢復,預防并發癥發生,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