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林,蔡麗碧,羅小平,章明陽,余婉婷
(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廣東 中山 528403)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逐年升高,需行心血管外科術式患者也隨之上升,該術式需在低溫體外循環條件下進行,具手術時間長和創傷大等特點,若未給予患者適當護理措施干預,易增加壓瘡事件發生率,對患者術后康復極為不利[1-2]。因此,探尋適合的頭枕部護理方式,對行體外循環大手術患者術后頭枕部皮膚進行預防護理意義重大[3-4]。基于此,筆者擬展開橫向對比試驗,給予我院行體外循環術患者不同頭枕護理,現整理報道如下。
對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行體外循環術60例患者進行隨機對照實驗,本次研究所納入病例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其中試驗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8~43歲,平均年齡(35.87±4.85)歲;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7~46歲,平均年齡(37.03±4.83)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可繼續進行比較。
兩組患者均給予圍術期常規護理,即術前:由專科護士向患者介紹本院對疾病治療所具優勢以樹立患者治療信心,同時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以排解患者術前易產生的緊張情緒,以防止患者長時間伴恐懼、抑郁和焦慮等情緒而阻礙手術的正常進行;術后:①營養支持:通過靜脈營養、腸內營養等形式給予患者適當的營養支持,以確保患者機體維生素及蛋白質水平維持在合理區間;②詳細交接:當班護士應對患者頭枕部皮膚情況進行細致的觀察并記錄,并通過定期按摩的形式協助患者頭枕部皮膚血液微循環的改善以預防壓瘡的發生;③心理護理:專科護士一方面定時協助患者更換頭部體位,間隙性解除頭枕部壓迫,恢復頭枕部血供,另一方面積極與患者溝通告協助患者排解負面情緒,以幫助患者恢復情緒進而促進術后康復。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予常規啫喱墊提供護理支持,試驗組患者予我院自制乳膠枕頭提供護理支持,枕頭關鍵技術為規格長70cm,寬40cm,高7cm及10cm,中間設計直徑15cm的懸空區,兩側有直徑0.5cm的散在透氣孔。如圖1。

圖1 我院自制乳膠枕頭樣圖
由責任護士對患者術后皮膚破損、硬結、淤紫和壓紅等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并記錄。由科室責任護士對患者治療前后依據抑郁自評量表(SDS)測定患者抑郁情況和依據焦慮自評量表(SAS)測定患者焦慮情況
護理后,試驗組患者后枕部皮膚破損、硬結、淤紫和壓紅等不良情況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護理后不良事件[n(%)]
治療后,試驗組SDS評分及SA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治療后SDS評分和SAS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焦慮評分(分,)

表2 比較兩組焦慮評分(分,)
組別 時間 SAS SDS試驗組(n=30)治療前 54.75±5.73 53.89±7.62治療后 52.85±3.89 51.36±6.89 t 1.50 1.35 P 0.14 0.18治療前 55.12±5.72 53.95±7.72治療后 64.75±6.21 69.73±7.02 t 6.25 8.28 P 0.00 0.00對照組(n=30)
試驗組壓瘡總發生率為0.00%,對照組為40.00%,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x2=15.00,P=0.00)。
體外循環術后患者多需臥床靜養,有研究證實,局部組織溫度每上升1℃,該部位需氧量便會上升10%,致使壓瘡發生率上升同時也增大了護理人員工作量[5]。因此,給予患者頭枕部皮膚適當護理支持尤為重要。既往臨床上針對體外循環術后患者多給予啫喱墊、U型枕和枕水墊等進行處理,但U型枕因其形狀缺陷,致使其難以較大范圍承托,對恢復極為不利。因此,筆者擬針對心臟體外循環患者術后頭部壓力問題設計一款可使后枕皮膚懸空同時將患者頭部有效固定且舒適度高的頭枕,以期對壓力損傷性事件達到有效預防和減輕護理人員工作量。
本次實驗結果表明給予自制乳膠枕頭可改善患者術后因頭枕不舒適而引起的負面情緒。而自制乳膠枕可有效提升患者舒適度,降低患者翻身次數進而保證患者良好休息質量促進病情康復。采用自制作乳膠枕頭對改善體外循環術后頭枕部壓力意義重大。給予外循環大手術術后患者自制乳膠枕投支持,可顯著改善頭枕部皮膚受壓情況,進而降低壓瘡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患者行體外循環術后給予我院自制乳膠枕頭,進行頭枕部壓力預防,可顯著降低皮膚破損、硬結和淤紫等不良事件發生率,進而提升患者術后康復效果,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