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蕓,李彩妙,黃瑞平
(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白內障是致盲眼科疾病中能夠治愈的疾病之一,占我國致盲原因的50%以上[1],也是防盲致盲工作的重點.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老齡化進程的加劇,老年人在我國人口中構成比例越來越大,而老年性白內障多發生于50歲以上的人群中。而且年齡越大,患病率越高[2]。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全新的護理方法,其要求醫師及護理人員以患者實際狀況為依據制定科學、規范的護理方法,以便患者及早恢復健康[3]。
90例(90眼)研究對象均為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前來本院治療的白內障患者,基于平行對照法分為2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女分別有25例和20例;年齡段:55歲至76歲(64.85±5.12)歲;觀察組中,男、女分別有27例和18例;年齡段:57歲至75歲(64.79±5.06)歲;在臨床資料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較小(P>0.05)。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標準:①了解試驗內容簽署書面同意書;②溝通、表達和理解能力均正常;③神志意識清楚;排除標準:①具有心理障礙及精神疾病史;②合并腎臟、心臟及肝臟器官功能不全;具有相對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③因個人因素拒絕或者中途選擇退出;④神志意識模糊。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方法。為患者提供舒適、干凈的治療環境,合理調整室內溫度及濕度,以便患者感到舒適,同時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等。
觀察組患者接受臨床護理路徑。①成立護理路徑小組。由科室主任、護士長、主管醫師及責任護士等共同組成,以患者病情變化及治療效果為依據,為其制定相應的護理路徑表。②心理調節。主動與患者接觸、交流,并對其心理狀態有效評估,對于消極情緒來源了解,與此同時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此外,結合音樂療法等,減輕患者內心壓力,盡可能的將不良心態消除。③健康知識講解。利用手冊分發及視頻講座等方法進行健康教育,幫助患者了解白內障疾病誘發因素、手術治療方法、治療期間及手術后需要注意的問題,促進其護理配合度的提高。按照醫囑將手術前各項檢查做好,并對血液標本采集同時進行藥物指導。以患者術后恢復狀況開展相應的護理方法,并對其術后用藥方法指導。
評估90例患者抑郁、焦慮評分,判定依據分別是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4],分值越高,說明抑郁、焦慮現象越嚴重。統計每組護理滿意度,包括滿意(80分-100分)、基本滿意(60分-79分)和不滿意(<60分)三項指標。
觀察組無論是抑郁評分,還是焦慮評分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90例患者抑郁與焦慮評分(,分)

表1 對比90例患者抑郁與焦慮評分(,分)
分組 例數 抑郁評分 焦慮評分對照組 45 47.49±3.42 48.56±3.75觀察組 45 35.19±3.08 37.05±3.49 t 17.927 15.072 P 0.000 0.000
觀察組比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差異明顯(P<0.05),具體如下表2。

表2 比較90例患者護理滿意度[n(%)]
現階段,臨床上針對白內障疾病的治療以手術為主,但是由于手術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從一定程度上損傷了患者眼部,所以對于該類患者應予以科學、規范的護理方法,以便預后改善。
臨床護理路徑主要按照個性化護理理念,以及人性化理念開展,各項護理工作的開展均圍繞患者進行,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患者更加有計劃、系統性的護理干預模式,除了可使醫療資源使用率提高,而且有助于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本實驗主要從健康教育、心理、并發癥等多個方面進行護理。因為白內障患者年齡偏大,再加之未全面了解疾病知識、誘發因素等,所以健康知識講解、心理調節特別重要,護理人員保持親切、友好的態度為患者介紹手術治療方法、誘發因素、術后可能產生的并發癥等,以此將患者內心顧慮消除,促進配合度的提高。與此同時,結合講座、宣傳手冊等,幫助患者進一步了解疾病有關知識。經調查研究發現,臨床護理路徑的開展在白內障手術中效果明顯,其有助于患者心態改善,術后及早恢復健康,與此同時,護理過程中,健康知識宣傳的開展,可對患者錯誤認知及時糾正,進而促進自我保健意識的提高。
綜上所述,為白內障患者提供臨床護理路徑方法,除減輕患者內心壓力,使其保持良好心態,同時可促進護理滿意度的提高,確保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及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