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吉臣,王博,秦海鵬,廖栩崢,何子豪,陳燮燕,孫成波
(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日本囊對蝦(Marsupenaeus japonicus)隸屬甲殼綱(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對蝦科(Penaeidae),囊對蝦屬(Marsupenaeus)[1],俗稱花蝦、車蝦,廣泛分布于澳大利亞、紅海、坦桑尼亞、印度、菲律賓、朝鮮、日本及中國海域[2]。其色澤靚麗,肉質鮮嫩,營養豐富,耐干露,適合長距離運輸,以活蝦出售,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據2019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統計,日本囊對蝦為中國第四大對蝦養品種,2018年年產量為55 228 t,較2017年產量增加2 762 t,增幅為5.26%[3]。
然而,日本囊對蝦生長緩慢,養殖周期長,一般需要養殖150 d以上。相對較長的養殖周期,增加了養殖風險,影響了經濟效益,限制了日本囊對蝦產業的長遠發展。然而,現階段缺乏對日本囊對蝦生長相關方面系統研究,而影響對蝦生長的因素卻是多方面的,不僅受自身遺傳背景的影響,還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響[4]。其中,飼料投喂策略,是影響對蝦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5]。制定合適的投喂策略,不僅可以滿足對蝦對營養的需求,還可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降低剩餌對水質的影響[6]。
日本囊對蝦具有很強的晝伏夜出習性,白天通常喜歡潛伏在沙中,活動比較少,而夜晚則從沙中爬出來,外出去覓食[1]。因此,認為日本囊對蝦主要攝食時間為夜晚,在生產中根據這一習性,通常將投料時間選擇在傍晚或晚上進行。然而,投喂日本囊對蝦的最佳時間,尚未達成共識。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在養殖過程中,有多種投喂策略,有的投喂1 次,在 9:00 投喂[7];有的選擇投喂 2 次,在 5:00 和17:00[8-9],或者 6:00 和 18:00[10],亦或 8:00(20%投喂量)和 17:00(80%投喂量)[11];有的選擇投喂 3次,在 18:00、21:00 和 0:00[12],或者 6:00、12:00 和 18:00[13];還有的則選擇投喂 4 次,時間為 5:00、11:00、17:00和23:00[14]。上述這些投喂時間點的選擇,多是依據生產經驗,缺乏直接的試驗數據支撐,尤其是對蝦自身生理指標的數據支撐。消化酶活性和免疫酶活性,可以作為生理指標反映甲殼動物的活力狀態[10]。α-淀粉酶(α-Amylase,AMS)、脂肪酶(Lipase,LPS)和胰蛋白酶(Trypsin,TRS)等消化酶活性,是反映動物消化能力的重要生理指標[15,16];而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溶菌酶(Lysozyme,LZM)和過氧化氫酶(Catalase,CAT)等免疫酶活性,是反映動物免疫能力重要生理指標[10,17]。因此,從日本囊對蝦自身去研究1 d內不同時間點生理指標變化,有助于了解對蝦1 d內的活力狀態,以及潛在的攝食需求,從而確定日本囊對蝦最佳投喂策略。
高位池養殖日本囊對蝦,在整個日本囊對蝦養殖產業中占有很大比重,然而投喂時間也多是依據經驗,缺乏相關研究。該試驗,以高位池養殖日本囊對蝦為研究對象,對日本囊對蝦肝胰腺3種消化酶(AMS、LPS和 TRS)和3種免疫酶(LZM、CAT和 T-SOD)1 d 內 4 個時間點(18:00,0:00,6:00 和 12:00)的酶活性進行監測,分析其晝夜變化規律,以期為制定高位池養殖日本囊對蝦投喂策略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于2019年10月,在廣東海洋大學東海島海洋生物研究基地進行。
該試驗所用對蝦來自實驗室構建的日本囊對蝦全同胞家系,在試驗正式開始前,對蝦養殖在水泥高位池中,全程零換水。根據對蝦攝食情況確定每天飼料投喂量,每天投喂2次,晚上18:00和0:00各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為當日總料量的50%。在正式開始試驗時,提前24 h,將對蝦抓到0.5 m3的桶中暫養,海水鹽度為30。對蝦暫養期間持續充氣,停止投喂飼料,暫養24 h后進行試驗。
1.2.1 生理指標監測 監測的生理指標為6種酶,包括3種消化酶和3種免疫酶。其中,3種消化酶分別為 α-淀粉酶(AMS)、脂肪酶(LPS)和胰蛋白酶(TRS);3種免疫酶分別為溶菌酶(LZM)、過氧化氫酶(CAT)和總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試驗所用酶活性測試試劑盒,均購自上海將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根據相應試劑盒說明書,對6種酶進行檢測。
1.2.2 取樣時間和組織 結合生產實際,在24 h內確立4個取樣時間點,取樣時間依次為18:00,0:00,6:00和12:00。所取對蝦組織為肝胰腺,每次取樣用12尾蝦,共4個平行,每3尾蝦的肝胰腺組織混合在一起,作為1個樣品,為1個平行。每尾蝦在取樣前都測量體質量,去除其中規格過大或過小的對蝦,避免因規格不同引起的差異,每組蝦的體質量見表1。取樣時記錄不同時間點對應的水溫,見表2。

表1 不同時間點日本囊對蝦體質量

表2 不同時間點水溫變化
1.2.3 數據分析 根據SPSS Statistics 19軟件對所得結果和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組間兩兩比較采用最小顯著法(LS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圖1 不同時間點α-淀粉酶(AMS)活性
在肝胰腺中,AMS活性在不同時間點不同,變化范圍為767.17~2093.95 U/gprot。其晝夜變化規律為,在18:00酶活性最低,在0:00酶活性最高,隨后在6:00降低,在12:00酶活性繼續降低,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AMS在0:00的活性,與其他時間點酶活性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圖1)。
在肝胰腺中,LPS活性在不同時間點不同,其晝夜變化規律與AMS變化規律相同,變化范圍為2 515.81~5 365.06 U/mgprot。LPS在 0:00的活性,與其他時間點酶活性具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具體見圖 2)。

圖2 不同時間點脂肪酶(LPS)活性
在肝胰腺中,TRS活性在不同時間點不同,其晝夜變化規律與AMS、LPS變化規律相同,變化范圍為 6 028.94~11 699.94 U/gprot。TRS在 0:00 的活性,與12:00和18:00酶活性具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具體見圖 3)。

圖3 不同時間點胰蛋白酶(TRS)活性
在肝胰腺中,LZM活性在不同時間點不同,其晝夜變化規律與上述3種消化酶變化規律相同,變化范圍為 36.34~56.80 U/mgprot。LZM 在 0:00的活性,與其他時間點酶活性具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具體不同時間點溶菌酶(LZM)活性見圖4。

圖4 不同時間點溶菌酶(LZM)活性
在肝胰腺中,CAT活性在不同時間點不同,其晝夜變化規律與上述4種酶變化規律相同,變化范圍為312.77~612.13 U/mgprot。CAT四個時間點的酶活性,兩兩之間都具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具體不同時間點過氧化氫酶(CAT)活性見圖5。

圖5 不同時間點過氧化氫酶(CAT)活性
在肝胰腺中,T-SOD活性在不同時間點不同,其晝夜變化規律與上述5種酶變化規律相同,變化范圍為 1 744.38~2 455.94 U/mgprot。T-SOD 在 0:00的活性,與其他時間點酶活性具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具體不同時間點總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見圖6。

圖6 不同時間點總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
飼料投喂策略,是影響日本囊對蝦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制定合適的投喂策略,不僅可以滿足對蝦對營養的需求,還可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降低殘餌對水質的影響,進而降低養殖成本。而現階段缺乏高位池養殖日本囊對蝦投喂策略的相關研究,該文基于日本囊對蝦自身生理指標,對其投喂策略開展研究。
α-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等3種消化酶,是反應對蝦攝消化能力的重要指標[15,16,18]。監測對蝦一天中不同時間點消化酶活性,有助于了解對蝦不同時間點潛在的攝食需求。該文通過對日本囊對蝦肝胰腺不同時間點3種消化酶酶活性監測,發現3種消化酶活性在 0:00 相比 18:00、6:00 和 12:00 都要高。這種現象可能與光照強度相關,在秋冬季節的廣東地區,18:00太陽還沒有完全落下,6:00太陽即將升起,相比之下0:00是最黑暗的時刻,而日本囊對蝦具有極強的晝伏夜出的習性,在最黑暗的時刻日本囊對蝦行為可能是最活躍的,覓食也最積極[1]。在0:00時,3種消化酶活性最高,是對蝦行為活躍的內在表現,暗示著在這個時間點,可能是日本囊對蝦潛在攝食需求最旺盛的時刻。因此,0:00左右可能是日本囊對蝦最佳的投喂時間。不同的時間點消化酶活性存在差異,暗示著不同時間點對蝦潛在的攝食需求是有差異的[11,19]。在生產中可以結合這些消化酶活性數據,調整在不同時間點投喂飼料的比例。
溶菌酶、過氧化氫酶和總超氧化物歧化酶是3種與免疫相關的酶,而免疫酶活性的高低是對蝦活力的一種內在表現[20-21]。研究表明,免疫力較強的對蝦,往往也有著較高的消化能力,生長相對迅速[22]。對日本囊對蝦肝胰腺一天內不同時間點3種免疫相關酶活性進行監測,其變化規律與3種消化酶是一致的,這些數據也證實免疫酶與消化酶可能具有一定關聯性。3種免疫酶活性都在0:00時最高,并且每種酶活性在各個時間點不同,從側面證實在0:00左右可能是投喂日本囊對蝦最佳時間,在不同時間點按比例投喂飼料比較合理。
該研究表明,0:00時左右可能是高位池養殖日本囊對蝦最佳的投喂時間,在不同時間點按一定比例投喂飼料比較合理。本研究為精準制定高位池養殖日本囊對蝦投喂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