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 ,鄒瀟瀟 ,孟天 ,陳佐 ,符青艷 ,鮑時翔
(1.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海南 ???571101;2.海南省海洋生物資源功能性成分研究與利用重點實驗室,海南 ???571101)
長莖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J.Agardh)屬于綠藻門(Chlorophyta),蕨藻科(Caulerpaceae),蕨藻屬(Caulerpa),主要生長于太平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潮間帶海區水流較緩的沙地或礁石,是一種重要的熱帶鮮食經濟綠藻。因其具有渾圓飽滿、晶瑩剔透的綠色球狀小枝,外觀猶如葡萄,故被稱海葡萄[1],其食用口感獨特,又被譽為“綠色魚子醬”[2]。長莖葡萄蕨藻不僅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磷、鈣、鎂等礦物質元素[3-4],還含有多種活性物質如多糖[5]、多肽[6]、不飽和脂肪酸[7]等,因此在食品、醫藥、保健等各方面都極具開發潛力。
日本是最早開始養殖并大量食用長莖葡萄蕨藻的國家。從1950年長莖葡萄蕨藻的海上人工養殖起,至1989年在陸地養殖試驗的開展,經過十多年的時間,長莖葡萄蕨藻的人工養殖在東南亞國家(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以及韓國、中國臺灣等地也逐漸發展起來。我國對長莖葡萄蕨藻引種和養殖起步較晚。2006年由福州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首次從日本長崎引種[8]。2011年和2012年,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和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分別從越南和日本沖繩引進了長莖葡萄蕨藻,并進行了人工試養[9-10]。目前我國大陸長莖葡萄蕨藻養殖主要從越南、日本、臺灣等地區引種,其主要利用水泥池進行養殖,但養殖成本高且難以規模養殖,尚難以實現全年生產,影響產品的穩定供應。海南島地處低緯度地域,其島礁眾多、水質清澈,加上常年高溫、長夏無冬,為長莖葡萄蕨藻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條件。該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于2019年利用低位池對長莖葡萄蕨藻進行了規模養殖實踐,旨在為長莖葡萄蕨藻規?;斯ゐB殖提供技術參考。
1.1.1 試驗材料
長莖葡萄蕨藻種苗在海南省昌江縣海尾鎮海藻養殖試驗基地進行擴繁。
1.1.2 養殖設施
低位池面積為15×667 m2,其海水供應源未受污染,低位池近海一側有納潮和排水的出入水口,通過納潮調節低位池水位。
1.2.1 清理低位池
放干低位池殘余水體,對低位池壩體周圍的草本植物進行清理,后通過高壓槍進行噴射池塘底部,清洗遺留下的雜藻、雜魚、浮泥,留下的泥沙作為附著基,厚度在5 cm左右,池塘水排干,曝曬15 d。
1.2.2 遮陽棚搭建
選取長3 m鍍鋅鋼管為支撐,管壁厚度為1.5 mm,管口直徑為60 cm,鋼管底部為斜口,每隔4 m插入一根鋼管,深度為1 m,并用水泥固定,將池底分割成4 m×4 m的正方形,選用1 500股聚乙烯繩作為橫梁,將網孔大小12 cm×12 cm聚乙烯網固定在鋼管頂部,選擇6針遮陽網鋪在聚乙烯網上并用250股聚乙烯繩作為綁繩固定遮陽網。
1.2.3 低位池消毒
附著基鋪好后,將低位池中注入海水,水位10 cm,按漂白粉13 kg/667 m2投放量對池底進行消毒,浸池3 d后排干消毒水體。
1.2.4 種苗投放
2019年3月15日通過沙濾井向低位池內注入過濾的海水,水位達到20 cm時,選取長莖葡萄蕨藻直立枝作為苗種進行撒播,投苗密度為32 g/m2。為防止底部底泥翻滾,覆蓋苗種,撒播時應乘坐在泡沫船上。種植1 d后進行檢查,對未種植長莖葡萄蕨藻的區域應及時補種以保證均勻生長。
1.2.5 養殖管理
長莖葡萄蕨藻苗種定植4 d后,緩慢向低位池注入過濾海水提高低位池水位至70 cm,長莖葡萄蕨藻生長1個月后按20 kg/667 m2的用量施加尿素,及時清除其他雜藻,如遇臺風或暴雨天氣,提前通過水泵進水的方式抬高池塘平均水位至80 cm,在下雨時利用池塘溢流裝置將低位池表層淡水排出池塘。
1.2.6 池塘環境因子測量及長莖葡萄蕨藻生長觀察
定期測量低位池水溫、鹽度,觀察藻體生長情況。
長莖葡萄蕨藻的直立枝平均長度達到10 cm后進行采收,用耙子撈取成熟長莖葡萄蕨藻放在泡沫船上,裝滿一船后運至塘邊,用干凈海水清洗去掉藻體表面泥沙或雜物,并進行稱重,記錄產量;塘內剩余的長莖葡萄蕨藻可作為下茬養殖的種苗。
如圖1所示,2019年全年低位池月平均水溫在20~30℃范圍內,保證了長莖葡萄蕨藻生長對溫度的需求,雖然單日水溫有低于15℃,但持續時間短,對長莖葡萄蕨藻存活影響不大。除臺風或暴雨等天氣造成低位池局部區域鹽度迅速降低至20外,全年低位池月平均海水鹽度基本維持在30~33范圍內(圖 2)。

圖1 2019年低位池月平均水溫和氣溫

圖2 2019年低位池月平均鹽度
藻種投放3 d后,就可見匍匐莖、直立莖和球狀小枝出現,5 d后假根也出現,附著在碎石上。在適合的條件下藻體長勢較快,生長過程中,假根、匍匐莖、直立莖不斷增加,直立莖上的球狀小枝也不斷增加,經過60 d養殖其直立莖平均長度達到10 cm以上即可采收,藻體生物量由最初的30 g/m2增長到5 375.4 g/m2,增加了179倍。
如圖3所示,2019年全年采收長莖葡萄蕨藻5次,平均每次產量為3.68 t/667 m2,2019年全年總產量合計219.15 t。

圖3 2019年全年長莖葡萄蕨藻產量
溫度是影響長莖葡萄蕨藻生長的主要制約因子[11],水溫在25~28℃期間藻體長勢較快,而溫度超過30℃時,開始發現藻體發白腐爛增多,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溫度過高時通過加蓋遮陽網來可降低水溫,可降低水溫2~4℃;冬、春季提升水位到80 cm,可以防止池底水溫過低,從而提高長莖葡萄蕨藻存活率。
光照也是影響藻類生長的另一重要生態因子。光照強度低,藻體生長緩慢,光照太強,適宜底棲硅藻或青苔繁殖并容易附著在長莖葡萄蕨藻藻體上,從而影響藻體生長,并誘導直立枝反方向生長,用遮陽網調節低位池光照強度,使長莖葡萄蕨藻處于適宜的光照范圍內生長,從而有利于其生物量的增加。
由于此低位塘平均最高水位為80 cm,池底光照強度較強,因此選用高密度的6針遮陽網(遮陽率95%)來調節池塘塘低的光照強度,使長莖葡萄蕨藻處于適宜的光照范圍內生長。
鹽度是影響藻類生長的重要非生物因素,穩定適宜鹽度可要促進其生長[12]。據報道長莖葡萄蕨藻能夠耐受20~50范圍內的鹽度,并在30~40保持生長[13]。該試驗發現利用低位池養殖過程中海水鹽度在28~33時,長莖葡萄蕨藻長勢較好。另外,O’Neal發現蕨藻在鹽度低于15不能存活[14],因此在暴雨和臺風天氣前提高低位池水位,下雨時池塘表層淡水通過塘邊的溢流裝置流出池塘,則可保持池底海水鹽度維持在20左右,從而提高長莖葡萄蕨藻存活率。
氮是海水中的限制性元素,氮濃度對長莖葡萄蕨藻比生長率有顯著影響。藻類的生長離不開營養鹽的供給,藻類吸收硝酸鹽后要經過還原酶作用轉化成氨態氮才能進行同化[15],長莖葡萄蕨藻對不同形態的氮源均可以吸收利用,這是因為海水中不同化合態的N可以相互轉,并認為硝態氮是培養海葡萄最適宜的氮源[16],但從養殖成本考慮,使用尿素比硝態氮性價比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