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摘要:當今國家和社會對“三農”問題十分關注,這也指明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向。土地流轉作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做好土地流轉工作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村資源集約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在此基礎上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诖?,文章首先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行闡述,分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產權制度;農民增收;影響;對策
我國全面開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將農村資產轉化為資本,將資金的“不動項”轉變為“可動項”,從而解決“三農”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當今我國農村多數是將閑置資產、土地等資源作為突破口,政府規劃土地,并展開土地流轉工作,家庭農場是農業大戶、合作社承包大面積土地、房屋等資源,統一耕種和管理。我國在2017年下發了《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見》,該項政策的提出進一步突出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地位,為了更好的推動農業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強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一、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相關闡述
很多地區在實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獲得了巨大的效益,是通過產權制度改革,農民變股民,加強了農民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土地流轉在農村經濟體制內部持有股份流轉、封閉式限制運行同時,農民獲得了土地資產股份占有權利、利潤、補償性退出、抵押擔保繼承權等。再者,同時發揮了農民在經濟內部運用中的各項基本權利,如知情權、參與權、表決權、監督權等,遵循了農民的自主意愿,結合自身需求選擇民主權利。這樣在農民產權制度改革中,實現了農民參與、農民獲益的根本目標。在土地流轉方面,各地區也探索出了多種方案:
1. 從農戶到大戶或家庭農場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糧食產量穩定性,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2. 從家庭農場到合作組織化轉變,向市場要收益、向規模要效益,全面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3. 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享有集體資產股權收益。
4. 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可以獲得流轉費、股權分紅雙重效益。
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增收的影響與問題
(一)與理想收益存在差異
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讓農民獲取更多的土地利益。通過對比分析發現,農民土地財產收益與理想收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農民收益存在不平衡現象。這除了與土地市場化存在關聯,同時也直接受到了土地產權制度和相關法律的影響。在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提高了農民的收入量,主要來源于土地流轉租金、務工收益、務農收益。在城鄉一體化建設當中,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逐漸壓縮了務農收入比例,土地流轉收益由于有政府提供指導價格,所以收入相對固定,雖然農村家庭收入有所提升,但土地財產性收益并不明顯。
通過分析發現,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的土地交易、分工效益會直接影響農民收入,高質量土地流轉會提高農戶收入,主要提升了農戶的工資性后入和財產性收入,但是對農民收入組織效應、抵押效應影響不大。也就是在土地流轉改革當中,農民收入依然達不到理想標準。其具體原因為:一是土地流轉獲取的補償較少,土地收益差較大,很多土地資源都是低價流轉城市,農民收益較低。二是個別地方雖然是以規模性規劃土地為口號,但實際上依然是分散經營方式,農戶獲取的收益并不理想,規模經營的規?;?、集中化流于表面,造成很多土地資源浪費,利用率不高,自然無法提高農戶收益。三是農企投資渠道較為狹窄,長期獲取農業收益難度大。在土地流轉中,獲益較高的是農業大戶,但農業大戶想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卻沒有多元融資渠道,阻礙擴大規模??梢姡瑹o論是農業大戶還是散戶,并沒有實現廣泛收益。
(二)土地流轉新問題不斷
當今土地流轉主要以“三化”為主,即集約化、市場化、專業化,是一種“三權”的放活土地經營權。以家庭作為基礎單位,創新家庭經營方式,重點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從而引導土地規范運轉。以適度規模經營為理念,同時推動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雖然理念上十分合理,但是也存在很多的問題。第一、當今尚未形成土地流轉市場效益,主要是以村委會代為流轉,沒有突出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功能,市場上土地資源供不應求,但卻難以提高土地市場規模。市場上也沒有提出標準的土地定價,導致土地價格差距較大。政府提出了土地的指導價格,旨在保障農民收益,如果村委會固守政府指導價格,缺乏對市場因素考量,反而會損害農民利益。第二、土地流轉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如信貸支持力度不夠,農業大戶、合作社想要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卻“心有余而錢不足”。同時,土地流轉補貼相關政策還不夠完善,中間環節過于繁雜,經濟類作物補貼量不足,補貼效益不明顯。第三、土地流轉糾紛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流轉程序缺乏統一標準,導致很多政府、村組織租賃農戶承包地,之后再轉租、發包現象時有發生,不符合國家政策標準,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農民利益。在流轉協議簽訂中也存在問題,個別農戶土地流轉更是口頭約定,無書面合同作為保障,很多農戶都缺乏履約意識,如果他人出更高價,就容易產生流轉糾紛問題。
(三)法律困境方面
法律政策是最基本的保障,在土地流轉法律制定中,不能落后于市場經濟,也不能過于超前、缺乏實際。我國改革開放40年,過去較為穩定的制度標準也逐漸出現不適應情況。甚至很多法律規定存在沖突問題,如《土地管理法》提出了“農民集體所有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出租非農建設?!倍段餀喾ā分幸幎ㄞr民土地使用權屬于排他性用益物權,作為一種物權就享有占有、收益、處分等權力,保護了農民土地的利益。這種上位法、下位法的矛盾會進一步影響農民增收。
三、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
(一)征地制度改革,強化集體建設用地流轉
1.進一步落實“征地留用地”制度。在集體土地征用過程中,要對土地指標進行核定,將5%~10%少部分土地留給當地集體經濟組織,用于經營性開發非農產業,為留守的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和資金來源,保留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在土地層面上的財產權、發展權,讓被征地的農民真正獲益。
2.構建留用地收益增長機制,在征用土地過程中,需要做好協商、簽訂合同,給予村集體一些商業廠房、辦公樓等資產補償。對于留用地要給予相關產業項目、商業機會作為附加補償,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的長足發展。
3.推動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明確規劃、用途的基礎上,做好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出讓、租賃、入股,向國有土地方向靠攏,實現相等的入市流轉、同權同價,這樣即可避免不公平現象發生。
(二)強化規范,完善政策配套
1.擴大相關政策的輻射范圍,推動土地的市場化進程。結合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構建完善的土地流轉信息化平臺,加強土地承包檔案管理工作,以信息平臺做好管理工作,推動土地流轉朝向信息化方向發展。全面發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帶頭指導作用,讓農村集體土地在服務中心統一交易,村委會也要擴大自身的政策宣傳職能。均衡政府保護價、土地流轉均價、市場浮動價格的關系,構建完善、可協調、標準的流轉價格體系,以市場作為依托提高農戶流轉土地的積極性。
2.修復政策現存漏洞,切實發揮扶持效益。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與補貼有直接聯系,這就需要進一步公開補貼信息,對農業補貼申請流程進一步簡化,避免中間程序過多。再者,進一步加強農業金融服務,推出多元化手段政策性資金支持,與銀行聯合推出政策性貸款,鼓勵保險部門增加農業保險品種,并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還要調動市場第三方,鼓勵涉農企業參與土地投資,給予資金支持,這樣不僅有助于拓寬企業業務規模,還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多資金。
(三)培育經營主體,創新集體經濟實現路徑
1.針對經營主體不規范現象,需要全面培育專門的新型經營主體。結合城鄉對土地、農業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家庭農場、合作社、涉農企業的資源整合,發揮組織專業化、標準化的經營優勢,貫徹適度經營、規模經營等發展模式,從而增加農戶的增收渠道。
2.根據集體土地實際情況選擇規模經營方案。例如家庭農場要選擇農村勞動力轉移量較多、工業化城鎮進程發展較快的地區。而偏遠地區由于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低,農戶依然是最基本的農業單位,所以采用合作社形式,可以進一步強化農民組織化程度,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目標。集體農場土地經營中,采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可以對土地資源統一管理、收益共享,采用自營、委托等方法擴大農業經營范圍,以保障農戶基本利益為標準,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不斷擴大經濟效益空間。
3.做好政策宣傳工作,結合土地承包經營權,強化相關法律、政策的傳宣工作,讓農戶認識到自己受到法律保護,從而提高土地流轉積極性,引導農戶對農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這樣在農業發展轉型中不斷提高農業收入。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產權制度作為促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重要渠道,也有助于提高農民增收。但是在實際執行中,依然存在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農戶基本利益,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發揮政府及其部門、涉農企業、合作社、大戶、個體戶的效益,實現效益共享,提高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劉娥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增收的影響與對策——以土地流轉為視角[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5(10).
[2]陳影,方翔.關于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分析與對策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8(55).
[3]呂愛梅.新形勢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9(02).
[4]劉洋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影響——以成都為例的分析研究[J].商情,2013(29).
[5]閆金魚.山西古交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19(08).
[6]孔祥智,穆娜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增收的影響研究——以六盤水市的“三變”改革為例[J].新疆農墾經濟,2016(06).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平市明集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