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生態農業是指少用農藥、少施化肥、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并產出綠色、有機食品的農業生產方式。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卻面臨著可持續發展問題;不斷提升的消費水平和多發的食品安全問題也使消費者的需求結構由“吃飽”向“吃好”轉變。生態農業的發展符合目前趨勢,受到了廣泛關注。但生態農業的真正實踐者——農戶的利益卻少有人關注。因此,文章綜合相關研究,通過調研張家港市塘橋鎮農戶的經營狀況,運用綜合評分法,比較生態與非生態農業的經濟績效,吸取當地生態農業發展的有益經驗。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績效;綜合評分法
一、評價體系構建
(一)評價體系制定原則
經濟績效反映的是生態農業投入與產出關系。不同農戶種植的作物不同、種植面積不同、投入產出不同,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評價體系對其進行預測、分析,為管理提供數據支撐。評價體系的建立少不了原則的規范,本研究評價體系建立的原則如下:
1.可比較性和易操作性
在不同范圍內,對生態農業的定義不同,與此同時,不同指標的度量單位也不同。建立相關體系時需要考慮研究需求,建立可比較的指標體系,才能對不同農戶進行比較。另外,我國農業數據體系并不完善,獲取相關數據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建立評價體系時,因此指標體系應簡單易操作,盡量使用可以獲得的、通用的、可靠的數據。
2.科學性
評價體系的建立應有厚實的科學理論基礎,充分反映生態農業特征。生態農業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因此該評價體系也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不能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為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和真實有效的建議。
3.整體性和系統性
在評價經濟效益時,需要全面、充分地考慮收入、成本等項目,盡量涵蓋生態農業涉及的方方面面,減少遺漏和缺損,力求全面地反映生態農業的發展狀況。各評價指標必須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形成一個系統。由于生態農業涉及內容廣泛,完全地覆蓋恍如天人說夢,應根據研究需要,適當選擇重點。在本研究中,應將重點放置于投入、產出等方面,盡量涵蓋其他方面。
(二)指標體系構建
通過初選、篩選和補充,借鑒技術經濟學、農業技術經濟學、農業產業化績效評價、環境保護產業經營績效評價等領域的經濟指標體系,最終得出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農戶的收入等于產出減去投入,一般經濟績效評價從產出和投入方面,即生產力方面入手,投入包括土地、勞動力和資金,而產出可以從總產品/產值、凈產品/產值、剩余產品三個方面衡量。根據周曙東主編的《農業技術經濟學》中的介紹,本研究的生產力二級指標包括: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金生產率。三者分別從土地、勞動力和資金投入方面核算生態農業的生產力指標。
從產出和投入方面考慮經濟效益更偏向于傳統農業經營績效評價的方法,考察了生態農業的生產能力。但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不止于此,全面的評價應從生產能力、盈利能力和競爭力三個方面考量,因此建立盈利率及競爭力指標,分別測算生態農業的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
二、張家港市塘橋鎮生態農業經濟效益實證分析
(一)塘橋鎮概況
1.環境條件
塘橋鎮位于東南沿海的長三角地區,屬于張家港市區東南郊,陸地面積共14.16萬畝,總面積達15.86萬畝,屬于平原,域內無山,水網交錯,土質肥沃。該鎮屬于海洋性氣候,境內雨熱同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無霜期242天,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生物資源品種繁多,種植有水稻、小麥、油菜、蔬菜、果樹、花卉等作物,畜禽、淡水產品等均有養殖。
2.農業發展狀況
2015年,塘橋鎮農業從業人員1910人,占總從業人員的1.86%。耕地共計6.27萬畝,占總面積的44.28%,農作物種植面積約7.878萬畝次。耕地改造較徹底,高產穩產良田占比高。農業抗災保收能力強,路渠涵洞配套,農田林網成方。大田作物機械化水平較高,稻麥機械化程度超過90%。水利水平高,河道星羅棋布,溝渠通暢。社會化服務能力強,農技推廣服務從業人員32人,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8個,以金村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在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中作用日趨明顯。
(二)數據獲取與預處理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為2017年1月至2月期間,對張家港市塘橋鎮蔣家村、妙橋村等15個村,67個種植戶2016年生產、投入、收入情況的調查。這67個種植戶中,共有12家實行了生態農業,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生產產品有水稻、小麥、草莓、草頭等多種作物,涵蓋大田作物、水果、蔬菜。本研究在原有數據的基礎上,按照評分標準給出了各指標的得分值。
(三)生產力指標計算
1.土地生產率
土地生產率的評分模型如表2所示:
可以看到,不管是單位土地面積產量還是單位面積土地盈利額,普通農產品的數值均低于生態農業產品。這和我們一般認知的生態農業可能導致產量下降不同,其原因在于,實行生態農業的農戶與其他農戶比起來,本身就有著較好的經營技術和能力,所以在實行生態農業之后,依舊保持著較高的土地生產率。
分品種來看,小麥和水果的土地生產率比較突出,而蔬菜和水稻的生產率較低,這是由農作物的生產特性決定的,難以改變。但是在農民生產過程中,可以將土地生產率不同的作物結合起來生產,獲得較好的土地生產率。塘橋鎮在生產過程中,小麥和水稻就是輪種,一季冬小麥,一季水稻,這樣就較好地保持了農戶單塊土地的生產率。
2.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的評分模型如表3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普通農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高于生態農業產品,由于生態農業使用的農藥、化肥較少,所以需要加大勞動力的投入進行補償,所以單位勞動生產率、單位勞動盈利額均較普通農產品下降。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用人成本也將不斷上升,如果一味地依靠勞動力來進行生態農業生產,那么農民的收入必將受到影響,應增加機械的投入,用機械來代替人力,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四)盈利率指標計算
從結果中可以看到,生態農產品獲得的政府補貼較非生態農產品獲得的補貼多,因此政府補貼率較高。同時,生態農產品的產品增值率也遠高于普通產品,產品增值率計算公式為:產品增值率=(農產品產值-中間投入品價格)/中間投入品價格。生態農產品產品增值率較高的原因在于其產值較非生態農產品高,而中間投入品的價格雖有提升,但提升幅度較小,所以從整體上來看,其產品增值率較高。較高的政府補貼率和產品增值率,使得生態農產品獲得了較高的盈利率。
(五)競爭力指標計算
塘橋鎮生產的農產品遠遠小于市場需求,該地區生產的農產品幾乎全被本地消費者消費。由于該地區菜市場、超市眾多,缺乏相關數據,且統計難度大,難以獲得準確數據。所以在進行產品價格比指標的測算時,利用現有數據,將普通農產品的價格作為基期進行比較。生態農產品的價格除了小麥外,均高于非生態農產品。尤其是水果,生態水果的價格是普通水果的1.5倍。消費者接受程度上,生態農產品的接受程度也略勝一籌,其原因在于生態農產品的品相和新鮮程度均高于非生態農產品。
三、總結
在政府的支持和農民自身的努力下,生態農業可以獲得較非生態農業更高的經濟效益。生態農業具有較強的外部性特征,其在實施過程中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亦不容小覷,是一種對農業、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種植模式,應當得到推廣。塘橋鎮在實施生態農業的過程中,獲得了較好的效益,值得深入學習與挖掘。在塘橋鎮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起到了良好的推進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扶持力度
在WTO框架下,農業補貼可分為兩種:“綠箱”政策和“黃箱”政策。綠箱政策是對農業生產的間接補貼,不計入一個國家的綜合支持量,也就是說,其他國家和企業不能實施補貼立案,對其征收反補貼稅。因此,綠箱政策一直是世界各國農業補貼的發展方向。我國目前仍然是“黃箱”政策居多,不僅面臨著反補貼稅的危險,還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面對生態農業的補貼符合“綠箱”政策中“農業環境保護補貼”,可以有效的規避這一風險。因此,從國家層面上看,補貼生態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不僅可以扶持生態農業發展,保護環境,增加農戶的經濟效益,也可以避免一些國際貿易中的麻煩,可謂有一石二鳥之效。
2.建立產前、產中、產后生態農業服務體系
建立完善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從農業生產的準備到農產品的銷售一條龍服務農民,有助于農民更好地認識自身的優劣勢,認清市場發展方向,了解種植知識,擴大產品銷路,從而在農業生產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參考文獻:
[1]曹帥,林海,曹慧.中國農業補貼政策變動趨勢及其影響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2(04).
[2]曹志平.生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01).
[3]杜鵬.消費者綠色食品支付意愿研究——顧客體驗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
[4]董浩軍.高附加值農產品市場營銷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
[5]董昭江.休閑旅游的動機分析[J]. 稅務與經濟,2008(01).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平市魏橋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