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澤
摘要:近年來,中央政府開始實行供給側改革,其主要是為了解決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隨著社會企業對于會計人才的業務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會計人才已經無法滿足供給側改革下的企業發展,優秀的應用型會計人才無法滿足龐大的社會需求,而社會上的會計人才,受到大環境下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學習和提高自身業務的時間不足,導致就業選擇有限。文章從供給側改革的背景出發,深入研究了當前會計專業人才主要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剖析了在供給側改革對于高校會計專業的學生提出的就業新要求,提出會計人才在就業能力提升上的策略,從而提升會計人才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就業能力;會計專業
一、供給側改革概述
(一)供給側改革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持續的增長,使得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是隨著人口紅利的減少,國際經濟格局的不斷調整,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015年開始,我國經濟增長率走低,CPI持續拉低運行,主要表現為國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升、企業效益和投資水平降低等諸多方面。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與之相對應的,就是“供給側”。國內需求和購買力不斷增長,但是供給上卻面臨產能過剩、樓市庫存和債務高企等情況,迫切的需要對供給側進行改革。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決定進行供給側改革,并在2016年1月27日通過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
(二)供給側改革內容
供給側改革包括了完善人口政策、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深化簡政放權改革、構建社會服務體系五個主要方面,從民生、土地、金融、權利、服務五個角度對供給方進行改革,從而從根本上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在適應總需求不斷擴大的同時,加強生產領域的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提高供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全面提升生產效率,使得供給體系能夠與需求結構更加適應。
二、會計專業人才就業現狀分析
(一)高就業率與低工資導致供需結構失衡
會計專業人才的就業之中,分為初級財會人員、中級財會人員和高級財會人員,一般從高校畢業的會計專業學生從事初級會計事務,根據中華會計網2017年對財務崗位的統計分析,初級會計與中、高級會計的占比為1:3.77。但是初級會計工作人員占到了所有會計從業人員的76%,其從事的也是出納、會計助理、稅務專員等工作,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相比,工資差距很大,初級財務人員的薪資在一、二線城市為4000~6000元之間,但是三、四線城市的初級財務人員的薪資只有2000~3000元之間。對于一名從事會計專業的人員來說,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是很容易的,但是想要找到一份高薪酬的工作,對其業務素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無論是專業能力、英語能力還是計算機能力,都在應聘的考察范圍之內。
(二)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脫節嚴重
雖然會計專業人才的就業率高,但是就業壓力仍然非常巨大,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一些會計專業人員在就業的時候,眼高手低,理想化思想嚴重,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已經成為了就業能力不足最大的問題之一。在高校中學習的大學生經受了學校的應試教育,對于專業老師在課堂上的教授知識能夠準確掌握,但是卻忽略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實質,從事會計工作,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將自身的知識與實際工作遇到的問題結合起來,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同時也并非只是考察專業會計知識,還需要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會計工作經驗和相關典型問題研究等。
(三)高期待與自身實際不符合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開設了會計專業,隨著本科院校的數量逐漸增加,會計專業的人才也越來越多,就會形成人才良莠不齊的局面,一些高學歷的畢業生往往會眼高手低,不愿意從最底層的會計工作做起,期望一走上工作崗位就擔任中級甚至高級的會計主管,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沒有正視自身的不足,自身的各項素質都處在中間水平,并不具備較強的吸引力,從而導致了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
三、供給側改革對會計學生的要求
(一)定位準確,有的放矢
目前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模式也逐漸成型并被中小企業借鑒引用,不同的崗位設置職責也不盡相同,單單是一個財務部門,就能夠細化出會計師、財務總監、資金總監、審計主管、財務經理、會計、助理會計、出納、收銀等諸多崗位,特別是在供給側改革之下,對于企業自身崗位的優化,會出現更多的系統的財務部門,這就要求會計專業學生在學校進行學習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定位,有針對性的學習,不能一概而論,粗枝大葉。只有精準定位,才能夠在就業時選擇針對性的崗位,達到“專而精”的地步。
(二)不斷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信息化時代的不斷發展,自媒體傳播速度的迅速,導致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不斷增強,高校之中的學生不僅僅局限在填鴨式的教學之中,書面知識的局限性也很難跟上日新月異的現實發展,按照原本教育計劃上的考試培養出來的學生,顯然在進入到社會之后,難以適應現有的會計實務發展。供給側改革之中,會計專業不僅僅包含了會計學的專業知識,國內外的會計政策和新型會計計算模型,更多的會計電算化軟件和財務分析方法等才是現代企業需要的。這就要求高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在不斷學習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不斷學習會計學輻射到的其他知識,強化自我學習能力。
(三)對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
供給側改革下的企業,越來越多的重視企業的自身質量的提升,完成“需求型”向“供給型”企業的轉型。而現代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會計學的專業人才,更需要綜合性的復合型人才,高學歷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與學歷相比,綜合素質的強弱顯得更為重要,其中不僅僅包括了會計專業方面的知識,還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質、個人交際水平、處理問題的能力等等,而目前的會計專業學生在這方面很明顯是有所欠缺的。
四、提升會計人才就業能力的策略
(一)不斷加強自身專業技能的學習
會計專業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在校期間,會計專業學生應當加強對專業技能的學習。會計學涵蓋的范圍很廣,學習的內容不僅僅是會計學一門專業知識,與之相對應的會計電算化、宏觀經濟學、財經法規和各項會計政策等等,都是需要會計專業人才必須要掌握的專業知識,注冊會計師等高質量的資格證書,更是會計人才專業技能的體現。面對新形勢,在供給側改革的新經濟體制之中,企業對于會計人員的要求也只會越來越高,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的學習,才能夠提高就業的門檻,選擇與自身相適應的工作,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
(二)不斷提高會計人才的綜合專業素養
在經濟全球化和大數據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每天都會涌現出新的技術和成果,社會經濟也會隨之不斷的發生改變,這對于會計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必須能夠與時代共同發展,才能夠與供給側改革之下的企業崗位相適應。應當在各種知識競賽、ERP競賽之中,不斷鍛煉自己的專業素質和溝通交流的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適應社會經濟和企業發展的會計環境的能力,面向企業,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需要什么樣的技能,就應該鍛煉什么技能,這樣才能夠做到供需相對,打好基礎的同時,利用課余時間主動學習英語、計算機等專業知識,不斷學習數學建模和分析修整,將其運用到會計專業當中,加強團隊合作能力建設。
(三)高校要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研究機制
會計人才的專業培養機制要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高校要針對自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升級,利用學校內部可用的技術資源和師資力量,發揮其最大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和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無論是從專業技術知識層面還是就業指導層面,老師針對每個學生提出的針對性意見都會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其次是外部宏觀環境方面,十九大指出了要進一步升級教育事業,也相繼有不同的指導意見出臺,這都表明了高校未來一段時間內,高質量、全面性的專業人才,是高校主要的培養方向,在這種政治環境之下,高校要制定相應的教師、學生的獎懲機制,摒棄原有的“學與不學一個樣、學好學壞一個樣”的傳統思想,提升內部競爭壓力,引入外部引導機制。
(四)引入校企合作機制
在推動學校教育的同時,要積極引入企業,利用其在管理和實踐上的優勢,建立合作機制,在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要前往合作企業從事實踐活動,用所學知識解決在實踐活動中遇到的會計問題,建立“實崗+實境+實戰”的教育方式,這樣既能夠讓學生投入到實際的工作當中去,培養其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消除其學而不用的情況,同時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找到自身的規劃目標,對原有規劃提前作出完善或者是轉變,而并非是畢業碰壁后才回過頭來重新規劃。校企合作機制更能夠對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積累經驗,為以后走向工作崗位提供基礎。
五、結語
在供給側經濟結構改革的經濟背景之下,全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客觀上對于就業有一定的影響,企事業單位對于會計人才的任用和挑選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會計人才的就業仍存在很多問題,也存在一些用人單位性別歧視的現象,要提升會計人才的就業能力,不僅需要外部環境的構建,還需要會計人才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和綜合素質,以內因帶動外因,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莉.人才供給側改革與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6(02).
[2] 馬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與就業指導模式改革研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6(37).
[3]鄭浣非.試論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后調查[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09).
[4]鄧小彬.提高職業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教學措施研究[J].職業, 2018(08).
[5]黃義晏.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調查分析與思考[J].人力資源管理,2018(05).
[6]李夢媛.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調查與研究[J].知識文庫,2017(10).
[7]王渤,游菲.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創新與踐行機制[J].教育與職業,2015(16).
(作者單位: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