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麗
【內容提要】由于步入老齡化社會較早,日本在介護士培養方面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目前,我國的養老護理員培養模式尚存在目的不明確、定位過于寬泛、課程設置與實踐對接性不強等問題。應借鑒日本介護士培養模式的成熟經驗,從構建法律規范體系、吸引國外專業人才、倡導校企合作等方面著手,進一步完善我國養老護理員培養模式。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日本的家庭逐漸小規模化,獨居老年人特別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不斷增加,對照護者的需求量也隨之增長,“介護福祉士”(以下簡稱“介護士”)這一職業便應運而生。與之相應,日本政府制定了一套有關介護士的政策,并將每年11月11日定為“介護日”,以提高全日本對老年人看護問題的重視程度。1987年,日本出臺《社會福祉士及介護福祉士法》。該法將介護士定義為“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幫助因身體或精神上的障礙而難以正常起居者入浴、排泄、進食等,并對其他照顧人員和被照顧者進行相關指導的專業人員。”介護士不僅要提供傳統的家庭護理,還要具備一定的臨床護理經驗。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為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現在的介護士不僅需要照顧老年人的身體和日常生活,還要通過豐富文化生活、完成康復訓練等形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其工作理念已轉變為“尊重人的尊嚴、支援自立生活、援助自我實現、實現正常人的生活、整體介護。”目前,日本通過國家統一考試并獲得國家認可資格證書的介護士已達55萬名。日本負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主要部門——厚生勞動省預測,2025年日本老年人對介護士的需求量將達到237萬至249萬人。
⒈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日本政府對于介護士的培養非常重視,出臺了一系列專門的法律法規對其加以規范。如日本正式施行的《介護保險法》《社會福祉士與介護福祉士法》等。
⒉多元的資格獲取途徑。一是實際從業人員培訓。在日本,介護士資格不僅是介護系列中的最高資格,而且是由專家認證的國家級資格。因此,對實際從業者設定的報考要求也相對嚴格,報考者需要在養老照護領域工作三年以上,并且要通過專業的實務培訓。二是高中(中專)設有“福祉”科。學生完成兩年的“福祉”科課程可取得介護初學者進修資格。完成三年的“福祉”科課程并達到學校規定的學分后,參加并通過日本養老照護人員資格考試的學生可取得介護士資格。三是介護士教育培訓學校。其招生主要針對高中或中專畢業的學生,在該類學校學習規定課程并畢業的學生即可取得介護士資格。四是吸納國外介護人才進行二次培養。如2015年我國僅有94人前往日本從事介護職業,2016年則達到257人,上漲了2.7倍。為了吸引更多發展中國家青年人來日本從事護理工作,日本自201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技能實習恰當化法》將介護職業作為新的職種納入技能實習制度,介護技能實習生去日本后如果能在一年之內通過N3(即日語能力3級考試),即可獲得五年的工作簽證。
⒊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一是在醫科大學內設立老年人護理院。如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按國家標準設立并經營老年人護理院,并以此為依托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二是由老年護理集團開辦介護培訓學校。如位居日本護理界首位的日醫集團根據自身需要開辦了介護福祉士學校,為集團和社會培養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介護人才;日本第二大老年護理集團清幸會開辦了養老照護人員培訓學校,主要培養與特別養護、通勤介護、訪問介護、居家介護等支援服務相關的專業人才。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家庭養老。這種養老模式對家庭的代際關系要求很高,而當今社會的家庭結構多為“4-2-1”式,很難滿足老年人在健康、安全、快樂等方面的需求。二是機構養老。即由養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護理院、敬老院以及高端養老機構等提供居住照護、飲食照料、簡單護理等養老服務,老年人通過支付一定費用來購買。三是居家養老。即政府和社會力量依托社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居家養老模式是對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二者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居家養老模式引入了社區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指的是老年人在家里即可享受社區提供的助餐、助急、助浴、助潔、助醫及身體檢查護理等上門服務。當然,老年人也可以選擇白天去社區內的日托所、老年公寓與其他老年人一起享受服務,晚上回家休息。
隨著我國養老服務需求的多元化,養老護理工作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照護需求日漸增多。根據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看,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大約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比重的18.3%。若按照國際上失能老人與護理員3∶1的配置標準推算,我國目前至少需要1300萬名護理員,而各類養老服務機構中的服務人員卻不足50萬,持證人員不足2萬,人才缺口巨大。
在我國,對養老護理員的培養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在本科院校和高等專科學校開設相關專業,通過系統教育為我國養老機構培養專業管理人才和高級護理人員。二是社會培訓,包括高端培訓和養老機構培訓。高端培訓是針對養老基金會、養老機構的經營者和養老開發的投資咨詢公司等進行的難度較高的課程培訓,養老機構培訓多為基礎的實務培訓,以讓一線護理人員和養老機構的管理者考取養老護理員資格證書和增加實踐經驗為目標,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機構管理者和專業照護人員進行授課。課程內容包括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護理、老年人的常見疾病照護、老年急救知識、老年心理護理知識和老年康復護理等。
首先,培訓目的不明確。我國的一些養老培訓機構過于關注“紙面功夫”,即輔導培訓人員如何通過養老護理員資格證書考試,卻忽視了對其進行專業技能提升的培訓,導致部分養老護理員雖有證書但缺乏實際能力,專業技能不過關。這也是國家取消護理員資格證的原因之一。其次,培訓定位過于寬泛。由于定位寬泛,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明顯不足,導致學生就業困難。再次,培訓方式和內容與實踐對接性不強。目前,我國養老護理員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多數為初中及以下學歷,而且傳統的養老護理員培訓方式為傳、幫、帶、教,以面授形式為主,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傳授老年人護理技巧和經驗。這種單純的“灌輸式”教學往往使養老護理員因內容太多或太復雜而產生畏難情緒,難以達到理想的培訓效果。同時,由于傳統的養老護理員培訓模式傳授的都是老經驗,無法滿足老年人日益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從而導致在實際工作中養老護理員面對新問題新情況無從下手。
2019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后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目前我國尚未出臺專門針對養老護理員培訓的法律,相關的規章制度、行政法規、通知文件等又因缺少法律約束力在執行過程中往往落實不到位。新時代,應構建有關養老護理員培訓的法律規范體系,使之有法可依。具體而言,可以借鑒日本介護士培養模式的成熟經驗,通過立法將養老護理員的從業標準、培養模式以及社會保障予以細化。包括將養老護理員的專業技能要求精確化;制定養老護理員資格考試和職稱認證制度,養老護理員必須持證上崗;對養老護理員培訓機構予以規范,確保養老護理員能夠接受正規的、高質量的培訓,等等。
如放寬簽證要求,拓寬國外專業養老照護人才進入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渠道;對有意從事養老照護工作的國外人員提供專業的就業指導,并給予一定的保障;與日本大型介護組織簽訂用人協議,優先引進養老照護專業人員,并將其在日本取得的初學者進修、實務者進修、介護士等資格匹配成與之對應的養老護理員級別,按照級別分配工作。同時,對其進行包括語言、文化、飲食、行為習慣等在內的短期培訓,幫助他們更快地適應新環境。
目前,我國部分本科院校和高等專科學校已設置了老年護理專業,并制定了較為完善的教學規劃,在此基礎上可開設面向社會運營的養老機構。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而且通過在養老機構的實習能夠更加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為將來就業打下基礎。同時,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支持、優惠待遇等方式,吸引福利機構與高校合作建立養老護理員培訓機構,作為實踐基地和就業基地,這樣,不僅能解決學生就業難問題,也能緩解福利機構自身專業人才不足的壓力,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