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露儀



在演出停擺近五個月后,6月,上海的演出行業正式拉開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復演序幕。盡管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恢復開放的條件仍很嚴格,但是上海的演出行業依然積極準備開演,無論是優秀作品復演、還是新人新作的首演,都是在為提振行業信心而努力。同時,疫情突襲成為各行各業轉變業態的契機,傳統的劇場行業自然面臨著生存發展的巨大難題。在疫情防控新態勢下,對于密閉空間群體活動的限制也激發了演出行業尋求新的模式,這或許會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戶外演出
劇場遵循相關規定實行觀眾限流措施,不免要面對觀眾流失、觀演習慣反芻的無奈窘境。室內劇場限流,轉戰戶外演出就成了許多演出項目的主要選擇。
利用劇場戶外綠地資源,開發城市綠茵中的公共演藝空間,7月至8月的周末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戶外舞臺上將上演28場演出。
文化廣場表示,“戶外舞臺”是對既有空間的創新開發與利用,也是防疫常態化下的新出路,它不僅能提升行業伙伴的信心,重建演出市場和觀演關系,同時也是文化廣場在主劇場演出之外,突破傳統演出形式方面的創新實踐。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坦言:“今年,我們不得不在一個時刻變動的狀態當中來進行演出安排,但是我們還是很愿意去做這些可能的‘無用功,從實踐中為未來找到一條更靈活的發展路線。”
“2020戶外舞臺演出季”推出了音樂劇演員雙人音樂會、音樂劇版音樂會和時尚跨界演出三種輕量級節目形式。其中,音樂劇版音樂會呈現立足上海乃至國內的音樂劇原創力量,演出現場通過集錦音樂會形式向觀眾展示多部近年來的本土制作作品,以展現華語原創能量。而所展演的大部分作品都來自民營院團。疫情給民營演出團體造成巨大影響,線下演出停擺的日子,這些演藝公司嘗試過拓展業務,對這次音樂劇版音樂會演出,民營院團也是非常支持、積極參與。上海致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湯峻說:“對我們來說,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熬下去。值得欣慰的是,我們不是孤獨地熬,還能靠著大家對行業的熱情抱團取暖,一起迎接挑戰。”
關鍵詞:新作初啼
疫情期間,演出行業全面停擺,但創作者沒有停止創作的腳步。7月16日晚,上海金星舞蹈團再回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獻演青年編導的全新作品。著名舞蹈家金星特意來到現場為劇團的青年人打氣。她向觀眾介紹說,3月2日舞團復工,此次青年編導專場共有2臺4場演出,集結了7位青年編導共11部風格各異的作品,這也是他們在疫情期間潛心編創排練、最終打磨成型的誠意之作,作品展現了青年編舞對自我的探索、對生活的觀望和對世界的感悟。在現場,金星也表達了對年輕編舞家的期待,她說:“特別高興看到年輕的編舞家成長起來了,盡情地跳吧!盡情地犯錯吧!舞蹈新的篇章開始了!后浪們,舞臺交給你們,未來也交給你們!”
另一邊,新人新作的孵化也在有條不紊地運作中。“2020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正式入圍第一輪的6部華語原創音樂劇作品已進入第二階段的孵化,在2月22日疫情期間,主辦方文化廣場還發布了 “特別征集”項目,鼓勵創作者積極進行疫情之下的思考創作。短短一個月內,平臺共收到52部抗疫主題的投稿作品,其數量占到本屆投稿總數的35%,這些作品對于情感、日常、夢想、生命和選擇等角度的細致刻畫,都展現出藝術創作者對于當下特殊語境中無法忽視的人性光芒的體察與感悟。最終趙瀲編劇,陳祺豐、董詩云擔任核心主創的《兩個人的城》入選,平臺將在本年度中針對該作品持續投入孵化資源,一路協助這部作品最終成長為一個完整的制作。
在戲劇冬眠的這幾個月里,所有戲劇人們都在思考“未來”,而對于未來,沒有什么比青年創作者更能代表戲劇的“未來”。由此,中國大戲院策劃了“微戲劇”線上邀請展,向全國的新人導演、演員、年輕創作團體及高校團隊進行作品邀約,所有報名團隊中有10組團隊最終入圍邀請展,他們將陸續來到中國大戲院的舞臺上進行演出,由劇場提供完整的現場舞臺技術支持。作品會由專業的戲劇影像團隊完成攝制,7月起在B站開始每周一部作品的線上展演,并給予全媒體平臺的宣傳推廣,給予年輕新生的演出團隊和個人更多未來可能。
關鍵詞:文旅結合
表演藝術新天地活動于6月18日至6月27日舉行,成為了疫情之后中國首個大型線下藝術節,在10天里, 20部劇目、近200場精彩演出分不同時段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且絕大部分演出均在戶外進行。將高端品質的藝術演出搬到城市公共空間與商業空間,對文創旅游業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6月18日至27日 “2020表演藝術新天地”舉辦期間,新天地區域6月日均客流環比提升了73.76%,營業額整體環比提升了7.9%。
盡管疫情深刻影響了演藝和旅游業,但是演藝行業和旅游業還是依托對各自行業領域的思考與探索,打通行業隔閡,拓展文旅新空間。
7月1日,上海滬劇院的經典滬劇《蘆蕩火種》在其故事原型的誕生地沙家浜進行了一場沉浸式的實景演出,并通過網絡向廣大觀眾直播。這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由上海滬劇院和沙家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同開展的一場共建活動。本次演出以春來茶館、蘆葦蕩等實景為表演場地,室內八仙桌、七星灶、胡司令避難的大水缸,戶外的蘆葦蕩、風雨亭,處處是《蘆蕩火種》的情景和道具。茅善玉說:“戲曲參與文旅結合大有可為,有文化項目的參與可以讓游客看到獨特的文化景色,享受到更有文化內涵的體驗。我們也在醞釀籌劃相關的文化旅游項目,希望今后我們經典的滬劇作品能夠為帶動文化旅游出一份力。”
無獨有偶,上海昆劇團與攜程集團聯手打造了“浦江蘭韻”昆曲演出,力求成為上海浦江游覽文化新IP。7月18日晚,演出首次登陸黃浦江上網紅游輪“船長8號”,首秀以《牡丹亭·游園驚夢》開篇,在接下去的數個周末里,上海昆劇團陸續獻上《游湖》《秋江》等經典劇目,讓市民游客、昆曲愛好者在飽覽浦江夢幻夜景之時,還能領略中國傳統戲曲的魅力,體驗古韻今風的人文情懷。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表示,此次大團大企的創新合作,將吸引更多觀眾游客來感受傳統文化的“新風尚”,提升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和認同,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關鍵詞:線上線下
疫情期間,線上演出模式成為演出行業與觀眾保持聯系的主要方式。復工之后,對于線上演出,各個院團仍有不同的側重點與方向,但是線上作為線下演出的有力補充成為一種共識。
克服重重困難,2020上海夏季音樂節(MISA)于7月20日至7月29日,如約而至。MISA用它的如期舉辦告訴觀眾,這座城市、這個夏天還有音樂。
今年MISA線下和線上同步進行,所有線下演出都將通過直播或錄播的方式“上線”。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說:“疫情中我們演了太多‘云音樂會,當上交重回主廳奏出第一個音符,我和許多觀眾都感覺眼淚要掉下來。但30%上座率限制下,能有線下優質體驗的觀眾太少了,線上直播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2020上海夏季音樂節的所有17臺精彩節目,都通過上海交響樂團的B站官方賬號、官網、官方微博賬號等網絡和新媒體平臺進行直播。上海交響樂團也在直播領域和藝術教育上與B站開展深度合作,除了直播之外,還聯動開展全民交響大賽、互動類音樂創作線上課程等,借力B站年輕一代的核心用戶群及在線娛樂的強大實力,綻放更多的藝術生機。
之前通過線上直播方式與觀眾見面的話劇《熱干面之味》7月底8月初又會上演,而這次是在劇院里。這出輕喜劇講述一對男女即將離婚,卻因疫情被迫隔離重新開始同居生活,是疫情期間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原創作品。在沒有正式恢復劇場演出前,《熱干面之味》已在5月23日以線上直播的方式率先與觀眾見面,當時直播吸引16.5萬人在線觀看,隨后這出戲又成為了上話劇場重開之后的首部作品,這部帶著歡笑、溫馨又充滿生活氣息的作品打動了許多觀眾,于是二次建組再演。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監制田水說:“原創作品就是這樣,不斷地演,不斷地修改提高。我們也在思考,舞臺劇創作是否需要借助更加先進的手段,讓更多的人能看到我們的作品。但是我覺得,像這樣的探索嘗試,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我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走進劇場,畢竟,我們這個行業的本質是與觀眾進行情感上的直接交流。這次,我們把演出從小劇場搬到了大劇場,也希望更多的觀眾能夠走進劇場體驗無可取代的‘現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