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亮

人生中總有一些精彩的記憶,永遠難以忘懷,如果我也有《朝花夕拾》,那角逐上海白玉蘭戲劇獎主角獎絕對可以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篇。雖然已經時隔多年,但彼時的激動與自豪,袁雪芬老師的殷殷教導,如今回想起來,依然胸中激蕩,倍感溫暖。
2007年初秋的上海,暑氣未散,涼風漸長,我帶著激動、期許又有些緊張的心情來此赴考,角逐第18屆白玉蘭戲劇獎。以往,所有參評的戲曲演員都必須帶來一場大戲,而我此次帶來的卻是個人折子戲專場。這是白玉蘭首次為戲曲演員開設專場表演評獎,也讓我能將自己唱念做打的功底充分展現。我帶來了《逼侄赴科》《吃面條》《玉蜻蜓·庵堂認母》《珍珠塔·跌雪》 四段風格迥異的折子戲,詼諧的、深情的、纏綿的、激昂的,各種情緒小心拿捏,我也隨著劇中人哭一回、笑一回、怒一回、罵一回,在不同的角色中,展現百味人生,抒發自己的情懷。
當天的演出很成功,觀眾們此起彼伏的掌聲給了我一針強心劑。然而,正當我沉浸在喜悅中時,評委會主席袁雪芬老師的一段話如醍醐灌頂,她說:“祝賀你小周,演出很成功,但有一點要提醒你,以后要記住,當沒有你的戲的時候,背身也不能泄勁,演員在臺上的一舉一動觀眾全都看在眼里。”我頓時警醒,因為專場演出很耗心力,所以背身的時候我想稍微歇歇,卻不想被大家盡收眼底。后來,這種藝術上一絲不茍嚴格追求的精神始終伴隨著我的演藝生涯,我也將這種精神傳給更多的年輕演員,始終對舞臺和文藝事業保持敬畏之心。
雖然對自己得獎有足夠的信心,但當正式收到獲獎通知的時候,我還是興奮得難以入眠。永遠記得領獎那天的紅地毯和閃光燈,永遠記得延綿不斷的掌聲和祝賀聲,我深切感受到了做演員的尊嚴,那是用再多的金錢也無法衡量的。
如今,我們戲曲演員式微,不像影視演員有眾多的平臺和機會,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為我們傳統戲曲演員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更給了我們一個追夢的地方。
我們錫劇發源于蘇南農村,被稱為“草根藝術”“小橋流水”。但是這些年來,我一直致力于打破這種認知和邊界,繼承傳統的同時積極創新,兼容并蓄多樣化的文化成果,探索符合當下審美的表現形式,讓我們這個地方劇種的未來發展之路有更多可能。這也跟白玉蘭戲劇獎所代表的海派文化精神相得益彰。感謝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讓我們傳統地方劇種有一席展示自己、證明自己的地方。
“皎皎玉蘭花,不受緇塵垢”,象征著純粹、高潔、美麗的上海白玉蘭戲劇獎已經到了而立之年,正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衷心祝愿這朵皎潔之花常開不敗,初心不忘,未來可期!? (作者為第18屆上海白玉蘭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