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

“生物鐘”在醫學上稱睡眠——覺醒規律,這是獲得良好睡眠的第一大要素。但對于時下的人們來說,養成規律的睡覺節律,就沒那么簡單了。因為上床沒有點,下床也沒有點,自然就紊亂了。
那么“生物鐘”是怎么養成的?主要是通過固定的上床(睡著)、下床(醒來)時間,利用21天定律養成好習慣。不管睡眠好壞,每日都堅持同樣的上、下床時間,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內在生物鐘了。
睡眠動力也稱睡眠壓力,它與睡眠成正比,動力越足,就越容易睡著。那么怎么增加足夠的睡眠動力呢?
1.不補覺。即使失眠一夜未睡或只睡了個把小時,第二天醒來也千萬別補覺。因為一旦補了這一覺,失眠的惡性循環就纏上你了。
2.不午睡。對于沒有失眠情況的人,睡午覺是好事;而對失眠的人,則堅決不午睡。這就好比,正常人多吃水果補充維生素是好事,但糖尿病患者吃了過多水果,血糖就蹭蹭上升,得不償失。
3.不賴床。不在床上做與睡覺無關的事,如躺在床上刷手機,會降低睡眠動力。
4.適量運動。每天有氧運動1小時,散步、快走、慢跑、爬山、游泳、騎單車等,盡量在白天進行,但應避免睡前2小時劇烈運動。
人在特別緊張時,就容易出現失眠。俗話說得好“先睡心、后睡眼”。如果身心能得到放松,自然就很容易入睡。如何做到先睡心呢?放松訓練的方法很多,如靜坐正念呼吸訓練、身體掃描練習、漸進式肌肉放松方法。
根據以上睡眠的3個要素,可以總結出失眠的五步行為治療策略(上、下、不、動、靜),方法如下:固定上、下床時間;不補覺、不午睡、不賴床;適量運動;靜坐正念呼吸等放松練習。
失眠者如能嚴格堅持以上行為治療策略,睡眠就可能很快得到改善。如果堅持了,效果依然不理想,建議還是到專業的睡眠醫學科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