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弢


【摘要】本文選取智慧城市作為研究主題,重點結合我國當前智慧城市的一般建設情況與日常學習及工作經驗,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對其創新與發展進行探討。具體論述中先對智慧城市進行簡要的評論性介紹,分別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出發點,對其中可以促進其建設的城市規劃的創新路徑與持續性發展規劃做出初步分析。
【關鍵詞】智慧城市;城市規劃;創新;發展
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發展,我國的科技水平已步入領先水平。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與品質化程度越來越高,加上“城市品牌”理念的形成,以及“城市現代化管理模式”的初步定型,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性發展方向。同時,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規劃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在城市規劃的中級發展階段,智能化的技術應用,使城市規劃轉向科學合理的發展軌道;與此同時,隨著城市規劃能力與水平的持續提升,智慧城市也成為了城市規劃進行創新與發展的動力。以此為出發點下文對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城市規劃的創新與發展問題展開具體討論。
1、智慧城市溯源
從理論起源追溯,智慧城市的理念可以上溯到2008年11月,當時,正值美國紐約市召開外國關系理事會,作為高科技行業的龍頭老大的IBM公司在其總結時代問題與可發展方案時,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新理念;自此之后,直到2014年7月,經過6年多對這一主題的各個角度、多個層次的研究分析,芝加哥大學與芝加哥城市數據計算中心共同合作,開發了一個叫做“Array of Things”的新項目,并應用“智慧城市”的理論構架。該框架針對該城市的“光線”、“噪音”、“降雨量”、“風速”、“街道溫度”、“空氣質量”等等構成要素,開展數據分析,與針對性的專題研究,并制定了與該城市智慧城市環境——智慧城市規劃創新與發展相一致的系統性方案。
經過該案例的進一步研究與推廣,世界很多發達國家紛紛在本土嘗試智慧城市建設中,如豐田提出的“編織之城”、SidewalkLab提出的“濱湖之城”。正是由于實際的廣泛應用,智慧城市已經成為解決城市問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民眾社會公共空間活動范圍與出行行為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諸多城市已在部分或整體上已經開始實施智慧城市建設的探索,將其應用于城市規劃,急迫需要結合日常學習經驗與實際工作體會對該主題做出初步分析。
2、智慧城市與城市規劃關系分析
城市規劃行業對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城市數字化為城市規劃的科學性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中最為核心的技術是城市各項構成要素的數據庫建設,“大數據”的應用也是城市規劃關注的熱點。目前,智慧城市中的大數據應用主要集中在“平安城市”、“智慧醫療”、“指揮交通”等領域的預測,通過積累數據,對未來城市發展將面對的場景進行預測,從而解決城市頑疾。另一個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規劃結合的主要應用體現在針對“城市環境指涉的空間規劃體系”方面。簡單講,就是城市規劃中要對城市空間進行智慧化的處理,增加在“民生領域”、“社區領域”、“建筑領域”、“醫療領域”的智能屬性。針對這四個重要的領域,對應的實現“智慧經濟-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園區-智慧業務”、“智慧產業園區-智慧交通”、“智慧工業園區-智慧能源”建設。由于智慧城市空間規劃體系屬于一個復雜程度較高的城市規劃分支,也是城市規劃面對的新領域,所以要求抓住城市規劃與智慧城市之間的“系統性關聯”,進而在一個“系統控制的框架內建設智慧城市的智能化管理體系”。
結合以上初步分析,可以看出智慧城市與城市規劃的關系可以歸納為“統一性”與“合目的性”兩種關系表達,所以,在實際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實踐城市規劃的創新與發展就需要在整體上有一個完整的規劃設計方案。
3、智慧城市建設中城市規劃的創新與發展分析
城市規劃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時代會不斷升級完善。但因其學科的自身特點固有的一些矛盾正在解決階段,所以常常會發生與社會發展實際情況不相適應的現象。所以要求城市規劃轉變固有思路,在系統性的城市規劃設計體系框架內,要求注重以解決問題與未來規劃的思維作為基本出發點,憑借“思路決定出路”的新思維,開展新型的符合各個城市發展特征的“因地制宜策略”。首先,需要注重城市規劃中智慧城市建設的明確目標,然后,將藍圖規劃中的靜態規劃、動態規劃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使靜態規劃主導轉向動態規劃主導;其次,應該將技術性的規劃與政策實施方案進行對應的關聯,確保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能夠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充足的源動力;第三,要求將城市的外延性擴張型增長模式,通過智慧城市目標的確立而轉移到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型增長模式上,從而確保城市規劃的創新能夠與其發展相一致。智慧城市標準框架系統如下圖1:
3.1靜態規劃向動態規劃轉型
對于智慧城市建設的路徑研究已經非常多,但在本質上都傾向于轉變原有的靜態規劃模式,利用系統性的城市規劃設計方案,實現具備“系統內聯動”的動態規劃模式。具體而言,靜態規劃屬于一種前瞻性的藍圖遠景式描繪性規劃,在近年來的城市化進程推進中,已經由初期的局部性規劃升級到了全景式規劃,同時,在這種全面性的城市規劃方案設計意圖中,隨著信息技術與通訊技術,以及各種智能化設備的投入使用,靜態規劃的目標已經明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基本方向。因此,結合當前的城市發展情況,需要進一步將這種靜態規劃向動態規劃轉型。進一步講,就是要求把遠景式的藍圖規劃中,與當前城市經濟發展程度相一致的“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等變動性要素進行系統性分析,從而根據對發展程度的有效評價與科學反饋,進行“局部的動態規劃更新”,采用調整性的方法,用動態規劃方案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比如,現階段,就可根據“互聯網+城市規劃”已經建設完成的數據庫,對其中的各項智慧構成要素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進而使各項信息對應到“經濟、人口、用地、交通、醫療、教育、地下空間、環境”等具體要素上,然后通過對其做科學評估、預判其發展趨勢,從而在精準可靠的數據基礎上,按照智慧城市建設的水平與所處階段,針對可改善的部分,進行“動態規劃更新”,從而提高其“智慧水平”;同時,使各類相關要素實現動態關聯,帶動整個行業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如醫療機構與醫學院之間的關聯聯動,就可以在“動態規劃更新”中,運用數據關聯實現醫療行業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層面的合作方式創新,進一步實現醫療行業的整體產業鏈構建,進而在此領域完成“醫療領域”的“智慧建設”。其它行業也可以以此類推,具體可以參看下圖2:
3.2技術性規劃理論向政策方案應用轉型
從現階段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的技術性規劃理論水平觀察,基本都已經實現了城市規劃圖紙圖則等相關的剛性標準與指標化評價機制,尤其是轉型升級到了信息化辦公的基本面。這樣,對于城市的管控,已經在實質上對可管轄城市空間體系邊界內范圍,實現了智能化的管理目標;也就是說,單一化的PC端與移動端已經能夠進行互聯、互通,以及使城市管理者開展有效監管措施,推行相應的政策方案。然而,事實表明這種技術性的規劃理論在應用層面相對狹窄,對于智慧城市的其它內容構成方面缺少進一步的深層研討,因而造成了剛性有余、彈性不足的問題。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當前需要將技術性的規劃理論與單一化實踐應用結合模式,擴展到城市規劃設計方案實施的各個層面,進而使政策方案的各項措施都能夠運用這剛性的基礎建設,開展進一步智慧城市建設活動。具體而言,建設智慧城市,它是城市規劃的實際落地,同時智慧城市又是一個多維度的集合,其中包括了“信息集合、政策集合、管理集合”,而技術只是其中的一個通用手段。
因此,要發揮出技術的方法效益相對容易,而在功能效益方面卻相對不足。鑒于這種功能作用的發揮不足,可以嘗試在“新秩序與新規則”的新思維引領下,將“社會、經濟、人文、生態”等等多方利益訴求進行統籌分析,進而以“解決實際城市發展阻礙因素或城市發展中的實際需求”作為出發點,使各項政策通過建設好的剛性平臺,實現“共商機制、共謀發展”式的多部門聯合討論,從而化解“程序與機制”上的矛盾,真正的在“多規合一”的基礎上使智慧城市的建設對應到城市規劃的政策方案討論與創新優化層面,進而將技術性理論與政策方案創新有效結合,最終在提升政策方案優化水平的同時,在各個領域內以實際政策方案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比如,韓國松島智慧城市項目,在整個智慧城市方案設計中就利用了“全方位的信息共享技術”,將智慧城市的“數字技術”延伸到了每家每戶,從而實現了以“智能卡”多元綜合的全面應用,此模式所采用的技術,除在智慧城市公共領域的“云計算”與“大數據”之外,它的重點在于通過APP技術達到了物質型“一卡通”與數字型“一卡通”的并行運用,尤其是無線技術與移動互聯網絡的應用,形成了智能手機與整個智慧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全面聯動。我國當前在這個方面非常具備優勢,目前的“微信APP”與“支付寶APP”就已經可以提供這種服務,而且政府的建設方面,無須再開發多余APP,只需將各個公共服務領域的線上APP實施一致聯合即可。實質上疫情期間已經證明了中國各個城市均能夠實現智慧城市建設的能力,但要進一步的提升其智慧水平,還需要從城市的功能角度考慮,而不是技術的角度。
4、注意事項或建議
根據現有的國外智慧城市建設經驗與國內一些智慧城市的建設現狀觀察,智慧城市的類型屬于開放的多元類型,在明確的一致認可的“智能化”與“信息化”基礎之上,智慧城市更多的傾向于“城市治理”、“城市公共服務”、“城市出行便利”、“城市生態環境”、“城市文化藝術”等方面。所以,各個城市的管理者在城市規劃的創新與發展方向上建設智慧城市,首要的是要對自己所管理的城市的實際情況做細致深入的現狀分析,這方面可以結合當前的城市數據庫資源進行更為直接、有效的分析。另一方面,城市規劃的內涵已經日益復雜化,由物質層面的規劃,已經轉化到了包括一切構成城市要素的內容,因而,實現智慧城市建設,應該有一個統籌兼顧的基本認識,并透過這種認識,理解建設任務的“統一性需求”與“技術性需求”,進而在技術的層面與管理的層面并行創新。另外,智慧城市的集成特征非常顯著,要真正完成最后的“智慧集成”,還需要在政府方案的落地層面,積極的開展有益的專題研討,進而先從各個領域的“部分集成”進行實踐,最后再利用信息與通訊技術實現最后的“城市整體集成”,從而通過智慧的創新基礎發展出系統的“智慧城市”。
結語:
總之,結合以上分析可以認識到,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城市規劃創新與發展既有技術支持的一面,也需要管理控制的一面,只有將先進的信息技術、通訊技術與管理技術,以及相應的智能化機械設備與大量的資本投入綜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實現智慧城市的建設;進而使人類文明在智慧城市中顯現出應有的“智慧”。建議在現階段從城市規劃的系統控制與智能化程度提升角度,進一步為智慧城市的未來建設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奠定新基礎。
參考文獻:
[1]謝林利.智慧城市中基于異構物聯網的智慧家居[J].計算機科學與應用,2020,10(01):29-34.
[2]李偉健,龍瀛.技術與城市:泛智慧城市技術提升城市韌性[J].上海城市規劃,2020,2(2):64-71.
[3]王震.智慧城市建設與品牌形象傳播策略——評《智慧城市2.0:科技重塑城市未來》[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7):后插2.
[4]毛子駿,梅宏,肖一鳴, 等.基于貝葉斯網絡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研究[J].現代情報,2020,40(5):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