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華
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攝影師這工作不就是拍張照么?”
“這舞蹈動作有什么難的,我幾分鐘就學會了。”
“這國足還不如我去當總教練。”
最近新聞熱點,傳統武術頻繁挑戰現代搏擊,卻屢戰屢敗;有人提出“消毒液”“喝酒精”來抵抗新冠病毒;還有很多英國人固執地認為5G能夠傳播新冠病毒……讀者朋友們要小心了,當你看到這些現象,或者你自己也這么認為,可能是深受一種達克效應的影響。
再看看孩子們。有的孩子很自卑,拒絕社交。有的孩子愛吹牛,覺得自己很厲害。很少有老師、家長思考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這可能也是達克效應在困擾孩子們。
成年人不肯承認自己的失敗、懦弱與無知,迷之自信,甚至不知不覺成為了坐享其成的“中國式巨嬰”,也可能是達克效應在操縱我們的言行。
那么,什么是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是一種心理學上的認知偏差現象,簡單點說,無知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無知。想想是不是很可怕?
據說,我們95%的人因為認知領域的不同,都會或多或少受到達克效應的影響。但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清晰地認知自我,避免無知的自信呢?
我查閱了很多案例發現,對未知領域永葆好奇心,不斷學習,保持開放的心態,擁有謙卑的態度,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成為真正自信的人。
舉個例子。
大學期間,我們常常這樣總結大學四年的生活:大一時,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年輕氣盛,盲目自信。大二時,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開始變得客觀認知自我,原來自己對世界知之甚少。到了大三,我們“知道自己知道了”,學到了一些知識,充實了我們的大腦。大四呢?我們“不知道自己知道”,變得成熟、謙卑了。
其實,大學的這四個認知階段很好地詮釋了達克效應中人的認知曲線。
說得通俗點,只要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總有這么兩類人:
一類人,明明認知有限,卻喜歡人云亦云,蔑視對方,自吹自擂,不懂瞎指揮,自視清高,表現出自己博學的一面。
一類人,知識淵博,但是為人低調,虛心謹慎,實事求是,客觀判斷,做事靠譜,頗有自知之明。
顯而易見,第一種人屬于無知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被達克效應控制了大腦,在社會競爭中一定會頻繁受挫,哪怕一手好牌也會被他打爛。第二種人源于知識結構充分,“知道自己知道”,或者認知升級,大智若愚,“不知道自己知道”,具有更科學的思維導圖,更健全的人格,在學習、工作中能有更多的發展機遇撲面而來。即便遇到挫折,也能冷靜分析,克服困難,正確看待得失,迅速走出人生低谷。
青少年認識達克效應這種心理學現象,對我們的學生、工作、生活非常重要,能避免養成偏執、激進人格,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同時獲得更積極正向的成長。在畢業求職面試中,也能贏得更多的職業機會。
再說一個近日我親歷的故事,讓大家加深對達克效應的了解。
某日午后,一個女孩按響了我工作室的門鈴。助理說,是一個從上海專程高鐵過來面試的姑娘,畢業于上海一所名校,法學專業,文筆佳。
我的工作室在杭州的郊區,若從上海過來面試,除了高鐵一小時,還需要轉兩趟地鐵一個半小時,再公交二十分鐘。真夠折騰的。很多住在杭州市區的95后年輕人都會僅僅因為“路程”原因放棄面試的機會。
現在,能專門乘火車來杭州面試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至少說明這個女孩很珍惜這次面試機會。“這姑娘我等會親自面試。”我對助理說。
我對沒有見過的她,原本印象甚好。
我翻閱了一下她的履歷,25歲,一張標致的美人臉,眉清目秀。英語六級,喜歡看展覽,會談鋼琴。大學期間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還是學生會干部,綜合素質還是過硬的。
“她擁有自信的資本。”我這么想。
但奇怪的是,她卻只有一年某知名律所實習的經歷。她為什么沒有在那家知名律所轉正為正式員工?最近一兩年她在干嘛?她為什么會長途奔波到我的工作室來求職?
我走進了工作室的會客廳。她看見我連忙站了起來。這真是個細致的可人兒,整潔的女士西裝,干凈的妝容,有一股嚴謹不失時尚的律師范兒。她梳著青春的馬尾,臉上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張老師,您好。”她說話語速很快,滔滔不絕。
等我們聊得多了,她放松下來后,開始有點咄咄逼人,夸夸其談。見我十分客氣,也再沒有用過尊稱“您”。
她講得越多,越反映出她的能力短板,即她無知的自信。
“你有什么特長?你的夢想是什么?”談話間,我出其不意地用英文問她,并要求她用英文作答。
她頓時慌亂了,眼神游離,臉紅到了耳根部。她非常緊張,支支吾吾地不知如何擠出幾個英文單詞回應我。
“這又是個即便考過了英語六級,卻依然不會開口說英語的名校畢業生。”我心里嘀咕著,有點惋惜。
接下來,她的心情再也沒有平靜過。她原本想在這次面試中掩飾最近兩年失業的事實。她向我謊稱自己辭職了在創業,每月收入近兩萬。我問了她一些創業的細節,便有了我的基本判斷。“那不是創業,那是找不著北的迷途。而且這些業務的單筆收入并沒有你說的那么高。”我無法容忍她繼續編造她的謊言,揭穿了她。
“如果你認為你比我聰明,你的社會經驗也比我豐富,你大可以繼續撒謊。姑娘,學會坦誠是你獲得今天這份工作最重要的素質要求。虛幻的、無知的自信只會害了你。你越刻意隱瞞,越顯得你在浪費我們彼此的時間。”我直白地跟她說。
我欲轉身送客。
沒想到,她一下子哇哇哭了起來,泣不成聲。“您是第一個……第一個卸下我面具,讓我正視自己的人。”
她的哭聲著實讓人心碎。我粉碎了她的無知,以及她的傲慢。
她跟我說,她曾參加過司法考試,但是失敗了,沒有拿到律師執照。沒有律師執照,她就不能留在那家律所工作,而大學時她是多么優秀的女孩。她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我已經在知名律所實習了,如果去了其他知名度不高的小律所工作,會被其他同學笑話吧。不如就在家里呆著。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優秀,只是運氣太差。今天是我這兩年來第一次出來面試,嘗試不同的工作。”她抽泣著繼續說著真實的她。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無知的自信,攀比的虛榮心,不能謙卑,不肯面對失敗的心理害了這個名校畢業的姑娘。
我又對她說了一些勉勵的話語,講了曾經年少時也無知、怯懦、張揚的自己,寬慰了她。她身上也有我們曾經不可一世的影子。
“我會給她一個助理的職位嗎?”送她走后,我問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