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戈

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涉及面廣、調整關系復雜。做好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工作,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發展導向相統一,通過優化空間布局、整合發展資源、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增強服務功能,激發和提升村(社區)發展治理的動力、活力和能力。
優化空間布局,重塑鄉村發展治理格局。優化村(社區)空間布局,不是搞簡單的數量上的增減,而是要通過適度的集中集聚,重塑鄉村發展治理格局,支撐鄉村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治理。要著眼于降低運行成本、提升管理服務效率、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統籌兼顧發展需要、群眾意愿、管理能力、文化習俗等因素,合理設置布局村(社區)的管理幅度和規模,鼓勵以大帶小、以強帶弱、強強聯合、區域合作,突出特色,形成優勢。針對調整改革后鄉鎮和村(社區)的布局變化,要積極做好各種管理服務銜接、規劃編制調整和產業發展對接工作,構建適應新的空間布局的鄉村發展治理新架構。
整合發展資源,實現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從農村內部來看,村莊布局分散、數量眾多,必然占用大量的建設用地和耕地資源,而宅基地、閑置農房和耕地撂荒,也使得農村土地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從農村外部來看,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力度,但資源分散使用造成的“撒胡椒面現象”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使得投入的產出效益并不明顯。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為生產要素的集聚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創造了條件。整合發展資源,要在農戶基本上不搬遷的前提下,通過擴大建制村規模,解決原有的資源碎片化問題,實現資源共享和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夯實基層治理基礎,提高基層治理效能?;鶎尤罕娮灾沃贫仁俏覈l村治理的一種主要方式,但鄉村空心化卻大大降低了村民自治的效能。鄉村治理基礎不牢固,不僅難以保障農村群眾的民主權利,也使得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難以落地落實。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為夯實基層治理基礎提供了契機,村(社區)要通過選好配強新的“兩委”班子隊伍、完善管理服務體系、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等,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促進農村基層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增強服務功能,完善便民服務體系。作為自治組織,村(社區)的一大主要功能就是服務轄區群眾。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把增強村(社區)服務功能作為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理清政府與村(社區)的關系,明確村(社區)的職能職責,突出村(社區)的服務功能,回歸村(社區)的服務本位。鄉鎮(街道)要通過建立健全職責清單和準入制度等方式,為村(社區)減負提能,讓村(社區)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服務居民。村(社區)調整后,需要著力完善便民服務體系,保障好服務場地、設施設備,建設好社區服務綜合體、黨群服務中心、鄰里服務站等便民服務載體,確保調整后服務功能不減弱。(作者單位/成都市委黨校)(責編/劉艷梅)